“若让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朱标自言自语。
“顺子,宣翰林院掌院学士、吏部左侍郎。”朱标对门外的秦顺吩咐道。
“是,陛下。”秦顺应声而去。
不多时,翰林学士宋讷和吏部左侍郎张度便被带到了书房,二人进门口后躬身行礼。
“臣宋讷参见陛下。”
“臣张度参见陛下。”
坐在书案后的朱标缓缓说道:“二位大人,免礼。”
二人直起身来,垂手而立。
“朕初登大位,国事繁巨。以前虽身居监国之位,事情也不少,但毕竟还有先帝可以依靠,倒也不费心神。如今却全靠朕一个人,一时间有些力不从心,万一出了什么差错,朕愧对先帝啊。”
宋讷和张度不明白朱标说这话的意思,并没有接话,继续听着。
“朝廷中呢,中书右相胡惟庸一个人,应付那么一大摊子,他也没有三头六臂,不可能面面俱到。朕看着他这几个月来,明显有些疲惫,心中实属不忍。”
话说到这儿二人听出一些门道了,不约而同地想到皇帝这是要增加中书省的人手,分胡惟庸的权。可这种大事,为何要说与他二人听呢?硬要说的话,吏部的张度还勉强搭得上,毕竟牵涉到人事变动。而宋讷是翰林院的掌院学士,对于朝中的勾心斗角一向敬而远之,醉心四书五经,让他本人摸不着头脑。
“大明疆土辽阔,人口众多,朝廷上下、里里外外,各种各样的事情多如牛毛。小事不说,每天需要朕和中书省决策的军国大事也不下百八十件。要是这么一直干下去,铁打的人也扛不住。”
听了这么久打哑谜的操作,宋讷实在忍不了,于是小声问道:“那陛下的意思是?”
“朕的意思是,请二位大人查阅历朝历代的史料,了解一下有什么办法应对这样的局面,总不能把所有的担子都压在一两人身上吧。朕不是想偷懒、疏于国事,而是想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臣遵旨。”宋讷和张度躬身答道,二人心中皆是一凛。以宋讷的学识,根本不用查阅什么史料,当场就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应对这样情况的办法,说白了就是一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