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还是非常需要这些人口的,两害相权取其轻,现在只能先接受这个增长率。”华英雄说道:“等到这之后的一代人,出现了人口过多的问题,那个时候,以大明的国力,应该已经开始辐射周边的国家,届时大规模的向周边国家移民,同时对国内施行只生三胎以内的优惠政策,如此来控制人口增长,避免人口剧烈变化导致局势崩溃。”
“唉,移民啊。。。”老朱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您是不是想到了‘大槐树’移民?”华英雄见状,问道。
“嗯。元末乱世历经二十余年,天灾战乱接踵而至,待到俺统一之时,江山已是满目疮痍。其中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这些地方的生产,巩固大明在北方的根基,俺不得不颁布了移民的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其中移民最多的,就是当时人口繁盛的山西。”老朱回忆道。
“后来俺才知道,当时山西移民之人,皆以洪洞的大槐树为纪念,视为追根溯源的根本。其中背井离乡的心酸于无奈,何其令人动容?但是,俺却不得不这么做,实在是愧对了那些百姓。”老朱语气充满愧疚:“大孙说过,时代的一粒灰,落到每个人肩上都是一座大山。俺一个决定之间,分割了这么多人的命运。虽然现在看来,移民颇有成效,但是当时,确实是艰难的决定。”
“相信那些人,目睹了现在大明各地的发展,一定会理解您的良苦用心。”华英雄劝慰道:“以当时山西占据全国两成以上的人口,若不移民,恐怕吃饭都会成问题。
而现在,虽然只是连通了各地主要的州府,但是新的水泥官道,切实的拉近了各地之间物理上的距离,那些移民想要回故土凭吊,只需数日时间。况且,还有电报,只需花费一定金钱,便能与异地的亲人联络。距离已经逐渐不成为一个问题。
而如今各地能够较为均衡的发展起来,跟您的移民政策是有密切关联的。”
“是不是你们后世,常常都会背井离乡去谋生路?”老朱见大孙如此熟练,便想到了这一茬。
“是的,从青年的求学时代开始,大部分人都要离开自己的故乡的。这在交通便捷的时代,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