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应下来了,意思是自己是同意的,现在就是来看你老夏的意思了。
夏庭邺自然是第一时间就听出来了,当王笠纶将资料递到他手上的时候,就连忙看了起来。
不过光看这些资料,一时半会夏庭邺也不可能知道具体想说什么。
于是夏庭邺刚开始看,王笠纶就开始讲起杨启光和自己在酒店密谈,还有自己抽了半天时间到云凤镇实地了解的情况。
“我以前还在做副院长的时候,就有一些干部向我反映过这个问题,没想到这才短短几年,事情已经严重到如此地步了”半个小时后,夏庭邺基本了解情况后,有些诧异的说道。
看样子这个问题他早就知道,只是当时没重视,或者说还没到重视的时候。
王笠纶也给夏庭邺讲了够吃皇粮的见闻,一个镇上吃皇粮的狗就有几十条,每个月光这笔开支就是好几千,听的夏庭邺是眉头紧锁。
杨启光统计的这些资料只是数据上的东西,能反映主要问题,但对于上位者来说,其实冲击力不大。
比如说一个乡镇因为冗员太多,一个月需要五十万的工资开销,和八十万其实差别不大。
基层政府负债也是如此,一个乡镇府负债三百万和五百万,领导听了也只有一个印象,那就是负债了,仅此而已。
不过王笠纶知道,不拿点震撼的东西,夏庭邺估计也很难下决心去改革,。
至于说让他像王笠纶那样去到乡镇实地了解,只能说夏庭邺自己可以做到,但他绝对看不到听不到真实的情况。
这也是上位者的一个弊端,那就是很难再接地气了,也不是他们故意脱离群众,而是身边人把他们供了起来。
所以上位者只能通过身边亲信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尤其是基层民众的情况。
如果是能识人善用的上位者,那还能听到一些真实情况,自然就能做出一些正确的决策。
但是如果身边都是小人,那偏听偏信之下,会以为依旧是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久而久之问题也就大了。
所以两人在讨论到一个小时的时候,王笠纶指着其中一张资料说道:“有些东西这上面反映不出来,我听杨书记说到过这样一个例子”
夏庭邺听的很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