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卷着细沙掠过空旷的拆迁地,陈默的皮鞋踩过碎砖块,鞋底与混凝土残渣摩擦出刺啦声。
陈默的白色安全帽在强光下格外醒目,帽檐阴影里,他的目光扫过地块边缘新立的蓝色施工围挡。
施工队长付东抱着图纸跟在身后,反光背心下的汗渍已浸透后背这位跟着陈默干了五年的老员工,从未见过哪个老板像他这样执着于安全细节。
\"围挡地基打了多深?\" 陈默蹲下身,手指敲了敲角钢支架,金属碰撞声在耳边回荡。
付东慌忙翻开记录本:\"12 米混凝土桩基,比规范要求多30公分,支架间距加密到2 米。\"
沿着临时施工便道前行,陈默突然停在一堆废钢筋前,弯腰捡起一根带锈的短钢筋:\"废材堆放区为什么没铺防刺垫层?\"
付东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陈总,这些废料明天就清运”
话还没说完,陈默从兜里掏出来卷尺,\"从便道到废料区拉警示带,高度15米,用红白相间的反光条。\"
走到地块中央的老槐树下,陈默仰头看着树杈间新架的监控摄像头:\"角度再调15度,要拍到整个施工区入口。\" 他指尖划过树干上的保护围栏,松木的清香混着细沙的土味钻进鼻腔,\"围栏间隙不能超过10公分,防止孩子伸手触碰树皮。还有,注意这棵树的保护,时间挺久了,毁了怪可惜的。\"
陈默抽了根烟,说道:“明天让林业局的人过来检查一下根系,给这个树做个铭牌。”
————————
媒体聚焦:天义集团公益建设成典范,s省各大媒体近期纷纷将镜头对准了天义集团的施工项目,那个尘土飞扬的拆迁地,如今因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公益举措,成为了城市建设中文明施工的标杆。
《s 省日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天义集团在项目中的种种暖心做法。“在钢筋水泥的施工现场,一棵老槐树的境遇折射出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一篇篇报道在各大电视台在疯狂的播出。
电视新闻的镜头跟着陈默走过工地,记录下他对安全细节的执着:亲自用卷尺测量警示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