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枪冷,金鼓歇。社稷在,功名偕。纵青史成灰,此心难绝。四十功名埋雪域,三千里路凝霜睫。待收拾旧日碎山河,朝天阙。”
兴庆府东城门墙上,吴玠等灭西夏将领、官员们立在一处,向着城内望去,迎着十月初的朔风,吴玠忍不住念了一首《满江红》。
《满江红》词牌在唐朝又叫“上江红”,宋仁宗时大词人柳永重新创调,本来是极其婉约、惆怅的曲调。
宋词区分为“婉约”、“豪放”二派,开始于苏轼,王伦此前命人修编《全宋词》,觉得苏轼词应该属于豪迈派,与他记忆中的辛弃疾那种“真豪放”是有些区别的。
只可惜这种事情皇帝说了也不算,李清照坚持,于是范仲淹、苏轼就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新汉灭金国后,国朝的诗词文风为之一变,大量的豪放派诗词被创作了出来,唐朝时盛行、前宋式微的边塞诗又开始流行了起来。
只是与唐朝不同,唐朝的边塞诗人是因为科举仕途无望,便转而寻求边事立功,寻求上升之阶;新汉则是改革了科举考试,大量读书人从小吏做起,只要不犯错,基本都可以升为官员。
所以读书人群体在新汉的边塞诗,就少了许多怨气,而是以风景为主。
吴玠并不以文事着称,但他的家庭出身放在任何一个朝代和时代,都属于妥妥的“良家子”,所以吴玠自幼也是兼学文武的。
听到吴玠有感而发,韩世忠拍手大笑:“好词,好词!老韩我少读书,若教洒家作诗写词,那便是‘平生浪荡为那般,富贵荣华总是闲。今朝踏破兴庆府,管教天下俱欢颜’!”
众将、官员人等都大笑了起来,城下不少好奇的汉军士兵们都抬头望来,也不知这群大将、上司们为何发笑。
吴玠等人之所以有闲心在城头吟诗,是因为在接纳了李仁孝为首的残存西夏贵族、官员们的请降后,一群将领们就开始了“热烈而友好”的争论。
争论的目标,是哪支部队该进城,然后对兴庆府的哪块区域进行治安维护。字面上是治安维护,实际上汉军是要收拢工匠、对城内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