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3)页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据史料记载,孙思邈生平颇为传奇。
    七岁进入学堂,一天能背诵上千字课文,被称为“圣童”。
    二十岁时就能谈论庄子、老子及诸子百家学说,对佛经也深有研究。
    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因朝廷变乱,他在太白山隐居,钻研医术、采集药草、验证药方,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征召孙思邈进京,想授予他爵位,被孙思邈坚决拒绝。
    唐高宗李治显庆四年,高宗召见孙思邈,想拜他为谏议大夫,他再次谢绝,只推荐弟子刘神威进太医院。
    唐高宗上元元年,孙思邈因病请求归乡,高宗赐给他良马和鄱阳公主的居所。
    之后,他回到华原县五台山继续著述。唐高宗永淳元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41岁。
    对于孙思邈的出生日期和年龄历史上也存在很大争议。
    一说是公元541年-公元682年,也有说是公元581年-公元682年,享年101岁。
    孙思邈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主要医学成就大概分为六个方面。
    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临床医学的革新,药物学的突破,治疗技术的创新,养生医学的奠基和医学教育的贡献。
    其著作东传日韩,影响整个东亚医学,现代仍被中医界奉为圭臬。
    孙思邈的成就不仅在于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更在于其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他的&34;大医精诚&34;思想至今仍是医者座右铭。
    每当有人背诵这段文字,都会被医者大德所感动震撼。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对比现在动不动就满10赠二满288就送洗衣液的促销活动,这种高尚的医德显得更为珍贵。
    
第(1/3)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一鱼一酒一江湖,一妖一凰一天下懂兽语穿六零,家属院里我最行洪荒:化先天阵灵,守截教百万年快穿白月光穿进be剧本重生90,开局捡漏却被迫拉帮套太太让位白月光,父子夜夜求原谅一人之下:穿成吕良,浑身马甲被大奶奶当工具人?丫鬟她不干了!修罗剑神王腾大佬重生后,有关部门忙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