盩厔县尉是一个基层官职,但却是白居易政治生涯的起点。在这个岗位上,他深入基层,接触到了社会的底层人民,了解了他们的疾苦和需求。他亲眼目睹了农民们在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下艰难生活的情景,心中充满了同情和感慨。这段基层历练的经历,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诗歌更加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疾苦。
三、改革者的政治理想与折戟(806 - 815)
左拾遗的锋芒
元和元年(806),白居易被召回长安,任左拾遗。左拾遗是一个谏官职位,负责向皇帝进谏,指出朝廷政策和官员行为中的不当之处。白居易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投身到政治改革之中。
在任职期间,白居易共计上书言事七十五篇,直言不讳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诸多弊病。他批判宫市之弊,宫市是唐朝宫廷从市场上采购物品的一种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宦官们常常利用这一制度,以低价强买百姓的货物,甚至分文不给。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道:“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生动地描绘了宫市制度下,百姓的货物被掠夺的场景,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宫市制度的批判。
此外,他还对朝廷的税收政策、官员选拔制度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的直言进谏,得到了唐宪宗的一定认可,但也引来了权贵们的忌惮和不满。那些被他批判的权贵们,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时刻想着打压他。
永贞革新余波与宦官打压
就在白居易积极投身政治改革的时候,朝廷内部的政治局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爆发,这场政治变革的失败,使得朝廷中的政治氛围变得更加压抑和黑暗。白居易虽然在“永贞革新”中侥幸免祸,但他因直言敢谏,遭到了宦官和权贵们的联合排挤。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势力派人刺杀。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书请求缉拿凶手,严惩藩镇藩镇割据势力。然而,他的这一行为却触怒了宦官和权贵们,他们以“越职言事”的罪名,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这是白居易人生中的一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