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吴越之行,又让他领略到了南方水乡的柔美与颓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虽然是温庭筠的诗句,但却与李贺在吴越所见有着相似的意境。江南的烟雨朦胧、小桥流水、古老庙宇,在他的诗中都带有一种超现实的凄美。“苏小小墓”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中“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将苏小小墓的阴森与神秘渲染得十分恐怖,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二)长安困顿中的诗坛崛起
长安,这座大唐的都城,是无数文人墨客梦寐以求的地方。李贺也不例外,公元810年,他终于踏上了前往长安的求仕之路。然而,命运却再次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因避讳事件,他彻底破灭了仕途的理想。只能寄居在崇义里,生活十分困顿。“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他在《致酒行》中发出了这样的悲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尽管仕途不顺,但李贺在长安的文坛上却声名鹊起。他与韩愈、孟郊等文坛大家交往频繁。韩愈对李贺的才华十分欣赏,他的诗歌风格对李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交流与碰撞中,李贺的诗作更加成熟和独特。他的诗歌想象奇特,常常运用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金铜仙人被拆迁离汉宫的故事,表达了对唐朝衰落的忧虑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千古名句,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三、壮年:疾痛与超越的精神突围
(一)疾病阴影下的苦闷与抗争
长期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过度压抑,使得李贺患上了严重的疾病。他开始出现早衰的症状,视力模糊,身体日益衰弱。这种身体的痛苦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脆弱。“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他在诗中这样感叹自己的命运,仿佛生命已经在他的指缝间悄然流逝。
然而,李贺并没有被疾病打倒。他试图通过服用丹药来寻求长生,但这种方法反而加剧了他的神经衰弱。在药物的作用下,他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