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惠公瞪了他一眼道:“你咋说话呢!要不是看在你是我舅舅的份上,我早大耳瓜子呼你脸上了”。
狐射一白眼睛,默不作声站立一旁,晋惠公道。
嗯!我看还是算了,这实在张不开口,问秦穆公借粮,估计他又要拿河西之地说事了。
于是乎,晋惠公心急如焚地接连书写了十余份国书,每一份皆言辞恳切、情真意切,分别向着周边的各个诸侯国发出求救信号,满心期盼着各国诸侯们能够慷慨解囊,伸出援手,送来大量的粮食以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晋国百姓。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饱含期望与祈求的国书一经发出,却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杳无音信。
其中,国力最为强大的齐桓公更是对晋国的困境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原来,晋国一直以来暗中与齐国较劲,明争暗斗不断。此次眼见晋国遭遇如此大灾,齐桓公心中自然是幸灾乐祸,巴不得晋国就此一蹶不振呢!
不仅是齐桓公,就连郑国、卫国以及宋国等其他诸侯国也同样对晋国毫无好感可言。
这其中的缘由还要追溯到晋国自晋穆侯、晋文侯 ,以及曲沃武公时期便形成的不良风气:这个国家最大的特点便是忘恩负义、背信弃义,且全然不顾礼法道义。
晋国国君个个都极其自私,往往在需要他人帮助时低声下气,甚至不惜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可一旦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或者不再有利用价值之时,便会毫不犹豫地将曾经给予过帮助的人一脚踹开,翻脸不认人。
正因如此,各诸侯国之间渐渐达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默契——尽量避免与晋国有所往来。哪怕是宁愿将珍贵的粮食拿去喂养那些流浪街头的野狗,也绝不会施舍一粒米给晋国人。
面对这样的局面,晋惠公又惊又怒,但又无可奈何。眼看着国内饥荒日益严重,百姓们苦不堪言,他深知不能坐以待毙。
于是晋惠公召集众人再次商议,晋惠公道。
如今这局势真是令人忧心忡忡啊!各个诸侯国竟然都不肯将粮食借给我们晋国,长此以往,晋国恐怕真的要陷入危机之中了。
想当年,秦晋两国还有着姻亲之缘呢,那秦穆公好歹也是我的姐夫呀!可现在我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