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马自柴桑启程,循长江逆流勇进,却未循汉水之径,反于夏口悠然转向北行,一举跃入涢水之地,巧妙绕开了江夏与襄阳两郡的锋芒!
涢水,乃汉水之畔一抹温婉支流,源自巍峨大别山南麓,蜿蜒南流,经随州古城、安陆静邑、云梦幽谷,继而分流两处:西支汇入浩荡汉水,东支则轻抚长江之畔。
然而,涢水细流潺潺,宛若轻柔的织锦,在人间尘嚣与林木砍伐的双重侵扰下,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河道时而面临淤塞之危,仅能勉强容纳一叶扁舟或几艘渔艇悠然往来。至于大军行进时的浩荡气势,或是沉重的辎重运输,在这条细流之上皆显得举步维艰。
正因如此,并州军明智地选择了流量充沛、河道宽广的汉水,作为向前线输送粮草、军械的生命线。
汉水以其磅礴之力,承载着并州军的希望与决心。
而对于涢水,并州军则显得颇为轻视,仅派遣了寥寥数名士兵驻守。毕竟,在并州军看来,无论是并州军的水军,还是江东的舟师,都无法在这条细流之上畅通无阻,更遑论威胁到他们的防线了。
然而世事无绝对,并州军皆为北地豪杰,对涢水之境颇为陌生,平日里大船确难通行其间。但每逢九、十月之交,南国秋雨绵绵不绝,涢水水位随之陡涨,竟有十余日可容大舟畅行无阻!
周瑜慧眼如炬,洞悉此天机,遂率船队乘势而入涢水。
白日里,船队隐匿于茂密芦苇之中,夜幕低垂,则悄然逆流而上,悄无声息地抵达了涢水上游的咽喉之地——鳌头渡。
他令周泰、韩当二将统率水军,于此严阵以待,自己则精选一万五千名骁勇之士,沿着蜿蜒小径,直扑丹江口而去!
鳌头渡至丹江口,不过区区二百余里之遥,沿途却尽是蜿蜒溪流、广袤沼泽与连绵草地,人迹罕至,道路曲折难行,正因如此,鲜有军力驻守于此荒凉之地。
周瑜洞悉此地利,率领麾下精兵强将,一面开山辟路,一面悄无声息地推进,历经三日有余,终是悄然逼近了丹江口之畔。夜幕低垂之时,他们隐匿身形,静待那决定性的时刻,誓要给敌人以致命一击!
“刘耀那厮,长途跋涉,突袭襄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