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上正刊的出版,这相当于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收获》每月都要出刊一次,从双月刊变成了月刊。
远在燕京的林朝阳接到李小琳的电话,先是意外,又随即表示了感谢。
虽然他不差这点销量,也不差这点钱,但人家毕竟也是好意。
谈到出版的问题时,李小琳的意思是现在国内文学界盗版横行,发表和出版的时间也不能间隔的太久,否则就是给盗版留市场。
林朝阳想了想便给人文社打了个电话。
接到林朝阳的电话,祝昌盛眉飞色舞。
他前些天还在为林朝阳新书的首发权被《收获》给拿去了而感到郁闷,没想到才几天的功夫,林朝阳竟然决定将新书的出版交给他们人文社。
这当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接到林朝阳的电话后,他拉着人文社现任总编兼《当代》主编程早春便跑到了林朝阳家,详细的商议了出版事宜,才欢天喜地的离开。
12月15日,冬日清晨的阳光被雾霾所遮挡,天空看起来阴沉沉的,冷风吹过,在新华书店门前排着队的热心读者们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大雪之后,燕京夜晚的气温已经在零下5度,白天的气温也只是在零度徘徊。
不过天气再冷,也没办法阻挡这些读者们的热情。
进入九十年代,燕大周围多了很多书店,93年万圣书园开业、95年风入松开业、97年国林风开业,这些都是燕大附近较为知名的学术书店,老板也都是海淀附近几所大学的教授或毕业生。
但要说最受燕大学子们欢迎的,还是屹立在海淀大街上几十年的新华书店。
一来是因为这里离燕大较近,从燕大南门出来,穿过老虎洞拐个弯就到了。
二来是因为这里社科、文史类读物多,相较于那些专营学术读物的书店在受众上明显更广。
陈佳勇一早和王长江约好了在学校南门见面,两人见面的时候他正啃着从食堂买来的包子。
“灌一肚子风,你小心等会儿肚子疼。”
王长江提醒了他一句,陈佳勇却没当回事,两人一路往新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