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8)页
    自1988年始,庄重文文学奖已经办了三届,每年对三部(篇)作品予以重奖。
    每奖10万元的奖金,堪称中国文学奖项评选的奖金天花板。
    凭借着丰厚的奖金,庄重文文学奖在这几年里影响力与日俱增,俨然已经稳压茅盾文学奖一头,成为国内第一文学奖。
    但庄重文文学奖在文学界所取得的地位和影响力,又绝不仅仅是因为奖金。
    《大家》杂志也举办过“大家文学奖”,也是10万元的奖金,但也只是图了一时热闹,后续并没有形成大的影响力。
    显然评奖这种事,仅靠着高额的奖金显然是行不通的。
    文学界也时常有讨论,为何在各类文学评奖日渐销声匿迹,连茅盾文学奖都不时跳票的情况下,庄重文文学奖却依旧能够每届如期举行,并且评出文学界较为认可的作品呢?
    大家讨论来、讨论去,觉得归根结底还是当年林朝阳给庄重文文学奖打了个好基础。
    在国内的众多评奖当中,庄重文文学奖不管是评奖制度还是组织架构都堪称独树一帜。
    采用大学生作为奖项的初选评委,当年还在文坛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许多作家、评论家对这个做法并不感冒。
    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和阅历远远无法和专业评审相提并论,不足以支撑他们完成一项国家级文学奖项的评审。
    但事实证明,这些人都犯了经验主义和迷信权威的错误。
    许多大学生也许阅读深度并不够、人生阅历也没什么丰富,但他们的平均文学素养却几乎可以说是站在了这个国家的巅峰。
    在这个11亿人口的国家当中,你几乎找不到平均文学素养比大学生还高的群体,哪怕是那些高校教师和中高层官员也不太可能。
    如作家、编辑、评论家这类专业的文学从业者,如果单独拎出一小撮顶尖群体,倒是能比大学生群体强。
    但问题是只要是圈内的人,评奖肯定会有倾向性,自然也就容易影响奖项的公平。
    所以综合来看,当年林朝阳坚持以大学生群体作为庄重文文学奖的初审评委,简直是再正确不过的事了。
    这种组织方式保证了奖项入围作品的水准,真正做到了优中选优,且极大的避
第(1/8)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千秋愚戏高武:我有一座梦境屋天武神帝傅律师,太太说她不回头了还没毕业,系统非说我独断万古?我的卧底生涯天降萝莉,教我攻略傲娇校花综影视:女配她迷人又危险乔丹,要不要和我学做老板?除夕坐庄震八方,初一连夜离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