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颁奖还有半个小时,院子里已经聚集了许多人。
其中包括了评委会成员、文化宣传领域的几个官员、全国文协和各省文协的一些同志还有受邀出席的作家、编辑和评论家。
这些人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或站在院内石榴树下,或站在屋檐下,或坐在游廊两旁的栏杆上,也有人跑到厢房里安逸的坐着聊天。
大家聊天的话题除了寒暄之外,关注最多的还是几部(篇)获奖作品。
今年的获奖名单公布后可谓众望所归,长篇小说奖由程忠实的《白鹿原》获得,中篇小说奖由于华的《活着》获得。
短篇小说奖的评奖有些许特殊,不是颁给一篇,而是颁给了一个系列作品——冯济才的《俗世奇人》系列。
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关注和探讨现实的短篇小说频频在社会上产生重大的影响力。
这其中当然离不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的繁荣和广受欢迎。
如《伤痕》《班主任》《牧马人》等一大批短篇小说作品被人们广泛阅读并耳熟能详。
放眼国际文坛,这种短篇小说的异常繁荣并不常见。
进入到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文学浪潮的逐渐过去,短篇小说也落寞了下来,近几年来国内文坛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诞生过什么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了。
冯济才的《俗世奇人》系列七篇短篇小说今年年初一口气在《收获》发表,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在读者群体也收获了无数喜爱。
《白鹿原》《活着》《俗世奇人》系列,三部(篇)作品既在文学界赢得过高口碑,又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获奖名单公布后,自然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但只要是评奖,总有人觉得会有遗憾,今年的庄重文文学奖也是如此。
有些人认为贾平娃的《废都》应该获奖,有人觉得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如果不是遇到了《白鹿原》其实也值得一个奖项。
还有人谈到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认为这部小说应该有评奖资格,如果这篇小说能够参评的话,说不定能拿到最佳中篇小说奖。
后世鼎鼎大名的王小波现在在国内文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