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他便询问了李泰关于那一幅图,以及他的计策的由来。
面对他的询问,李泰好整以暇,这个年轻人不可谓不聪明,他擅长展现自己的才能。
当然,这是好事。
因为在大明皇帝的御前,有才能的人实在太多太多。
若是不抓住每次时机,可能机会就会稍-纵即逝。
李泰又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他同样知道机会来了。
“回陛下,自从在御前效力之后,臣每时每刻不关注着各路军的战争形式。”
“臣虽文臣,却是向往那马革裹尸的军旅生涯。在此激励下,臣每到一地,就会通过各方收集当地的地图,以及敌人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范围。”
朱祁玉听着这年轻人的侃侃而谈,不觉点了点头。
这才是一个为国分忧,为君效忠的好臣子。朱祁玉最为看重的就是这样臣子的主动性。
不用他这个皇帝吩咐,也不用上官的吩咐,这样的人就能根据自己的思路,主动去做,用心去做。
果然,有心人天不负。
按照李泰所讲,当他得知中菱郡的两个城池挨着一个湖泊后,他便来了兴致。
经过他的调查,高句丽那国丈崔健,为了能控制高句丽。
在掌控政权之初,除了大量把自己的亲信塞进到了各地官府,军队之外。
为了敌对势力的叛乱,他还把军队进行了轮换。
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南部的调到北方,把北方的调到南方。
如此以来,虽然那崔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敌对势力的反攻意图。
可同时,这也是大大削弱了高句丽军队的战斗力。
要知道北方的军队,基本都常年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区。
换句话说,这些高句丽军人最为擅长的就是野战,伏击战,游击战。
而南方军队,因为濒临海洋,湖泊地区,最为擅长的就是防守战,以及水战。
而现在,那崔健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势,硬是用强硬手段,打破了这样的优势部署。
可想而知,南北双方对调之后,都把自己最为擅长的东西,变成了短板。
李泰发现中菱郡的两座城池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