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棺前京中来了一个年轻的游方道士,十三根金针救醒了王妃,并言腹中已经有胎儿,皇室血脉是不可以随便打掉的。
孙月如不是承王妃了,拜别的爹娘兄弟,移居淮南府,开启了素人生活。只是高门贵女,哪有那么空易掩入尘埃,不久以一手刺绣技艺名扬淮南府,淮南府本是丝织发达的地方,她养蚕弄桑,织布裁衣绣花如鱼得水,还广收弟子,给女子们一条自我生存之路,后来还开了女学,专教桑女认字。
本是两相竟好的事情,只是经孙月如一事,临宣帝便觉得那女子品性不端,皇后又怕专房独宠养大了蛇蝎心肠,于儿子不利。二人对承王的赐婚迎娶之事,始终不许。
不得已那女子最终以次妃之身,圆了名份,但始终是妾不是妻,承王宠妾灭妻的名声传了出去,京中甚至有贵女放言,宁为平民妻不为承王妃,实在是没有半点胜算。论才貌双全又有几个人能赢孙月如。
如此过了七八年,逢圣上千秋淮南府送来一幅千里江山图的绝佳绣品,圣上龙颜大悦,细问了几问。那送图的人只是个小官,并不了解京中的是是非非,对孙月如在淮南府所行之事,真心真实的夸耀一番。
圣上再思量再三,觉是事情也过了很久,该了的也都了了,慈心一动,也想见一见自己的嫡孙,一纸诏书诏回了京城。
孙月如携子归来,藏于深闺,并不出来见人,但小孩儿总是好动的,一次宴会,小孩子掉入水中,被路过的承王一把捞了起来,两张一模一样的大小脸,搅乱了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京城。
孙月如不理,次妃闹,对顺风顺水自视甚高的承王而言,大概是又觉的新鲜了,又或许是厌倦了。
最后次妃失望的在一个雷雨天出了门,再也没有回来,有目击者见到次妃在一阵雷劈电闪之后,消失的无影无踪。
承王偏执成狂,让京中世家都不得不退避三舍,旧爱不舍新欢不忘,朝中参奏缤纷而来,孙家也处于风口浪尖,稍不注意便会倾覆。
孙月如孤身进了皇宫落了一头乌发,请求了皇后娘娘,前情往事都如过往云烟,请求让她的名字出现在其它人身边,与承王今世不见,来世不见。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