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页道的水域全年雨量充足,靠近极地则因寒冷而少蒸发,以致这两处的含盐量较低。太平洋由于面积广阔,水体均匀,气候有利于行星风系的形成,特别是南太平洋更为突出。信风带位于东太平洋南北纬30°~40°之间的副热带高压中心和赤道无风带之间。中纬度地区、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辐合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两个风带气温、湿度相差悬殊,极地东风带锋面甚为猛烈,冬季尤为突出。西太平洋(北纬5°~25°)菲律宾以东、南海和东海洋面上,夏秋之间,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产生超低压中心,形成猛烈的热带风暴,即台风。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北太平洋气流向大陆运动,冬季情况完全相反,形成广大的季风气候区。北太平洋的海水温度比南太平洋高,这是因为南太平洋水域更广阔,并受南极地区冰山及冷水团的影响。太平洋的洋流在信风影响下自东向西运动,形成南、北赤道暖流。南、北赤道暖流之间的中轴线上产生相反的赤道逆流,从菲律宾东岸流向厄瓜多尔西岸。北赤道暖流在菲律宾附近转北流向日本东面,为着名的黑潮;北赤道暖流的支流经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称对马暖流。黑潮在东经160°附近转向东流,称北太平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向东运动,到北美洲西海岸转向南流,称加利福尼亚寒流。这样就形成了北太平洋环流。此外,白令海海流向南流,称为堪察加寒流,又称亲潮,流向日本本州岛东面,在北纬36°附近与黑潮相遇。南赤道暖流抵所罗门群岛之后,向南流成为东澳暖流,折向东卷入西风漂流,至南美洲西面、南纬45°附近分为两支,一支向东经德雷克海峡进入大西洋;另一支折向北流,即秘鲁寒流。这样则形成了南太平洋环流。安山岩线是太平洋海貌中最为重要的分界线,将中部太平洋盆地较深层的火成镁铁岩及大陆边沿的半沉降火成长英岩分隔开来。安山岩线沿加里福尼亚州西端岛屿、阿留申群岛南端、堪察加半岛东端、千岛群岛、日本群岛、马里亚纳群岛、所罗门群岛,直达新西兰;亦向东北伸延至安第斯山脉西端、南美洲及墨西哥,再折返加州。印尼、菲律宾、日本、新几内亚、新西兰等澳大利亚大陆及亚洲大陆的东部延伸地区全在安山岩线以外。太平洋上的岛屿类型多样,有陆边岛、冲积岛、珊瑚礁和火山岛等四个类型的岛屿。陆边岛位于安山岩线以
第(2/5)页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