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俩在被窝里一番商量,次日一早,说搬就搬,陆通背起家里的铁锅瓦盆,拿上耕作农具,妻子则是背上草席衣物,提了粮油菜种,揣了盐麻香料,舍了屋舍家禽一干。二人趁早,便离开了楚国。至此,楚国再没有人知道,他们夫妻二人的下落。
后来,有本《太平御览》中记载,陆通夫妇离开楚国之后,一路隐姓埋名,向西而行,最后是隐居在了蜀地峨眉山中。
要知道,战国时期的峨眉山脉,并不像现在一般,被人们奉为仙山圣地,到处是香烟鼎盛的景象。
当时的峨眉山,不但是个默默无闻之地,而山深无路,林莽荒荆,只偶有獠蛮之人居于山中,少与外人来往。且山上森林茂密,更是野兽出没,虎蛇称雄,绝非寻常人所能居住之地。
陆通携了妻子,在峨眉山上结庐而居,以芜蒿野果为食,其生存之艰难,生活之平淡艰苦可想而知!难怪他会被后人称为“峨眉山上第一人”。
陆通隐居峨眉山后,自是修行悟道不坠,他得道成仙,也是水到渠成事。至于后来的数百年里,都时时有人能见到他的身影。想来那时他已然是陆地神仙境了!
在《峨眉山志》中,也有一段对陆通的记载“大峨石前,楚狂旧庐”。宋朝时,宋太祖,称峨眉山是“楚狂接舆隐逸之乡”。宋太史公黄鲁直、苏明久在凤嘴石处,还建有“陆隐君祠”。到了明朝弘治年间,督学王敕,嫌凤嘴石不雅,将其之改名为“歌凤台”,以此专门纪念陆通遇见孔子的故事。
到了满清时期,民间人更是把陆通尊为峨眉山神,又称其为山王、山祖。峨眉城南还建有峨神庙一座,碑上镌刻有“峨山之神”等等文字。历代文人墨客,咏峨眉山的诗文之中,往往都要将这座名山,与他楚狂接舆拉连到一起来。
有个大诗人,姓陈名子昂,其在《感遇》组诗中,有写道:“浩然坐何慕,吾蜀有峨眉。念彼楚狂子,悠悠白云期”。
再说楚狂铁粉,诗仙又酒仙的李白,他早年就学道于峨眉山上,即使后来云游天下,对峨眉山的眷恋之情亦不曾稍减了半分,
李诗仙在其《江西送友人之罗浮》一诗中,深切地表达了其这份深执情感“尔去之罗浮,我还憩峨眉。如寻楚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