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3)页
    第368章 老登!我对你的忍耐是有限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张献忠面对朝廷十万大军的强大压力,深知自己难以与之正面对抗,于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逃跑。
    而他的逃亡之路并非漫无目的,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果断地决定进入四川。
    与此同时,杨嗣昌察觉到张献忠的意图,决心乘胜追击,绝不给张献忠喘息之机。他毫不犹豫地率领大军紧跟其后,同样马不停蹄地进入了四川。
    多年来,张献忠在与朝廷的反复交战中,逐渐积累了一些军事经验。
    他开始懂得如何运用兵法来应对敌人,如何利用地形和环境来保护自己。不仅如此,他对人性的观察也越发敏锐,能够洞悉对手的心理和弱点。
    也算无师自通,他采用“避实捣虚”、“以走致敌”的战略,领兵疾走不停。
    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七月到十四年正月,在半年之内,转战达州、沪州、广元等地,几乎走遍全川,行程五、六千里,使明军疲于奔命,无法追及,仅尾随而已。
    杨嗣昌的确有着节制各地大军的权力,但是那只是理论上的。政令再好,执行的也是人。
    张献忠带着残兵败将四处游走,往往在官军形成合围之前就逃之夭夭。
    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围剿策略过于僵化,未能适应张献忠灵活的游击战术,且四川多山,大部队行军往往不如小型队伍来的灵活。
    且十万大军的粮草供应困难,导致军队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朝廷缺钱缺粮食,众所周知,那么,这么大一群人要吃要喝,人吃马嚼一天都停不了,这笔钱谁出呢?
    反正这笔钱肯定是要有人来出的。
    不仅如此,明朝末年的官场本就腐败不堪,而杨嗣昌作为空降的领导,在各地将领眼中更是毫无威严可言。
    这使得他在四川地区的将领中缺乏足够的权威,难以真正掌控军队。
    尽管杨嗣昌手握皇命,但对于这些本地将领来说,他们对其命令的服从更多是出于无奈而非真心。
    毕竟,别的不谈,杨嗣昌的地位就决定了,身为中央大员的他屁股和本地的将领永远坐不到一起,再者,杨嗣昌的军事指挥能力也在众人心里存疑。
    更糟糕的是,张
第(1/3)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帝少小妻又闯祸了贵女拒当吸血包,寒门白眼狼急疯了大反派也有春天2蝉动综影视:绑定了万人迷系统怎么办金阙锁春风权力巅峰:我就是靠山离婚你提的,再婚你哭什么他对心动上瘾诸天皇帝聊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