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你们可以在将来的学习当中,汲取到更多可以应对问题的知识,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对考古工作的信心与勇气。”
苏渺问道:“文教授,那这次的曾国公墓是哪位老师下墓的呢?”
“是一位考古队的同志,因为盗墓贼是在匆忙之间弄出来的盗洞,宽度较窄,这位同志身形瘦小,于是决定让他先行下墓探查情况。
这位同志上来后说盗洞正对着棺椁,棺椁上虽有小洞,但是没有被打开。
破坏者应该是从小洞中掏取文物,因为村长和村民来得快,他们时间比较仓促,故而没有造成特别重大的损失。”
“教授,您还没说,这座墓要不要进行保护性挖掘呢?”同学心急地问。
“这座墓的设计比较特殊,发掘工作比较困难。若是将原盗洞扩大,势必会对墓穴造成新的损伤。
我们平时说的保护性开掘是有前提的,原则是在墓室受到重大损伤的前提之下才可以进行。
这座墓虽然被破坏,但没有达到必须发掘的程度,所以目前当地的意见是就地采取保护性措施,将墓穴封闭。”
接着,文教授又给同学们分享了一些自己参与陵墓发掘工作的经验,几位同学都听得全神贯注,津津有味。
之后,苏渺问文教授,这么有意义的课程,为什么不直接在整个班级里开课,而是给他们几个开小灶呢。
文教授哈哈大笑,直言道:“因为你们的选择最坚定,信念感最强,胆子也大啊!我要是直接在班里讲,说不定又要吓跑几个同学咯!”
苏渺瞬间理解了,考古专业确实难熬,听学长学姐们说,基本每一批都会有同学申请转专业,每一届能有二十个人能坚持到毕业就已经很好了。
虽然文教授看似已经很详细的描述了这次考古队对曾国公之墓的保护工作,但苏渺总觉得他语带保留。
在很多年后,她再次探访已经荣休的文教授时,又谈起了这一节实践启蒙课,文教授才将那时候不便和孩子们说的勘察异象告诉了她。
那位考古队员腰缠绳索,从地面洞口进入地宫,道中腐臭味与炸药的味道相交,十分刺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