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目光微凝,沉默了片刻,似乎在衡量这些言论背后的利与弊。
他知道,顾同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外部的援助确实能在短期内为华夏带来极大的军事支持和物资保障。
然而,战争的背后,并不单单是眼前的胜利,更多的是对于未来战略格局的考量。
“顾长官,统帅部的意思,是想最大化地展示我们的胜利成果,对吧?”陈望抬起头,目光如剑,直视顾同。
“正是如此。”顾同毫不掩饰自己的目的。
“我们的军队需要国际的支持,而外界对我们的支持,往往依赖于我们的战场表现,政府需要更多的援助和支持。”
陈望沉默片刻,心中盘算着局势的变化。
他清楚,战争不仅仅是枪炮的较量,背后还有国际政治的复杂博弈,眼中闪过一丝深思,随即低声说道:
“宝山的防线坚固,但日军的防御体系并非没有破绽。如果我们能够集中优势兵力,配合炮火和机动部队,仍然有可能突破外围阵地。
问题在于,这场战斗一旦展开,必然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兵力。我们必须确保,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突破,否则我们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朱良也加入了讨论,他沉稳道:
“陈司令,若是我们能够打下宝山的外围阵地,这对日军的打击将是巨大的,尤其是目前日军的士气低落,战斗意志薄弱。
至于风险,北线还有近十万大军,我们冒得起这个风险。”
陈望听罢,沉吟片刻,继续道:
“但我仍然坚持,宝山的攻占必须慎重。我们若贸然推进,只会让之前的战果付诸东流。
若要调第一兵团北上,继续进攻,我必须亲自掌握全局。只有这样,我才能确保战局的推进。”
陈望的眼神越发沉静,他自然已经明白了顾同的用意。
外部援助若成功,这将为后续的战斗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但他明白,若是眼前的仗打不赢,那一切都是痴心妄想。
因此,他必须稳扎稳打,而不是被外界的舆论和压力所左右。
宋廉这时也开口了,欣喜道:
“顾长官,陈司令是不二人选。如果他亲自指挥,必能发挥兵团的最大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