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之战,我军大胜。王世充等部隋兵伤亡颇重。当此之际,我军宜当再接再厉,再做进战,争取一举将彼辈歼灭!我已去书王世充,邀他再战。他今日给我回了书,接受了我的搦战。已经定下,十日后,石子河,我军与他一决生死!今召公等来,便是为计议此战!”
李密开场明义,顾盼着诸将,道出了今日尽将他们召来的用意。
其实不用他说,翟让等也都已经知道李密今天为何召他们来了。毕竟,李密去书王世充挑战此事,他们都是知道的;今天王世充回了书信与李密,接受了会战这件事,他们也都已知。
打仗,有两个形式。
一种,可以称之为“不宣而战”,就是偷袭此类,比如上次的黑石之战,王世充就是偷袭。
一种,即是这回这样,双方的主将通过书信,选下地点,定下双方两军会战的日子,到时打上一场。那却是说了,兵法云,“掩其不备”,则既然“掩其不备”,为何还有这种方式的战斗?原因也很简单。有时候,双方的兵力各自都太多,只通过“偷袭”也好、“突袭”也好,即便打赢了,也是很难将敌人完全消灭掉的,那怎么才能把敌人完全消灭掉?或者说,使敌人失去战斗力?最好的办法,自就是双方约好地点、时间,全军出动,明刀明枪地干上一仗。
李密为首的“魏军”和王世充为首的“隋军”,现在就是后者的这种状况。
两边各自的部队都很多,李密部号称数十万众,去掉老弱等等,能战之精卒最少十几万,王世充等部也有十余万众,——特别是在王世充已经偷袭过一次,结果没有成功的这个背景下,那再接下来,两边的仗还能怎么打?唯有就是约下时间、地点,堂堂正正的会战一场罢了。
当然,话再说回来。
敌我双方约以时间、地点,进行会战,当然也不是无条件的,亦绝非是一方提出,另一方就会同意。两边都会同意的这种情形,只会出现在双方都是急於需要“决战”的此一前提条件下。当前,李密、王世充两部所面临的情况,又正好都是符合了这一个前提条件。
李密,是急着打掉王世充等隋军援兵,然后他好继续攻打洛阳城。
王世充,是限於军粮不足,十余万援兵现集驻於洛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