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主完颜亮知道,不怕死的人会有很多,可能在汉人的人群之中,数都数不过来。
但是,不怕灭族的人,那可就太少了。
【后世有人问,大明王朝在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时,为何不能像大清王朝,那样直接动用武力来推进?】
【有人说,那是因为大明王朝是以儒术为治国根基所至,强调“仁”“德”“和为贵”等理念,进行国事决策。】
【这是一种既要里子,又要面子的行事风格,并认为,只有以德服人,方为长久之道。】
【若是贸然动武,虽能一时平定,却易种下仇恨的种子,为边疆的长治久安埋下隐患。】
【然而,大明王朝却忽视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名言。】
【即便‘仁义礼智信’也亦是如此。】
【有人为仁,求仁行事。有人为义,以义而往。有人为利,视万事皆是利。】
【理想国度,只存于理想之中,即使是千百年后的后世,也没有这样的国度存在。】
【这便是儒生的幻想,同时也是腐儒的由来,更是贪婪之人在控制他们的工具。】
大明太祖界。
明太祖朱元璋:“所以,这是天道在对咱的批判了?”
大明王朝的政治基调,是由他明太祖朱元璋所定下来的,现在被天道如此狠批,就是对他明太祖朱元璋的狠批。
他明太祖朱元璋,批判和厌恶腐儒,却又重用儒生,又推崇儒术治国。
强调与鼓励大明的子民,都应遵循儒家的纲常礼教,以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明太祖朱元璋继续喃道:“这天道之意,是在批判咱,是因为咱,才导致大明王朝在天道历史进程中结局,而祸根,是从咱开始建立大明是,就已经埋下了的吗?”
随后,明太祖朱元璋目光如炬的对天道问道:“那你告诉咱,这天下,这大明,应如何治理?”
【而大清,在处理西南问题上,采用的先礼而后兵的策略手段,以强硬的武力,大清进行推进对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政策。】
【然,大清王朝所谓的先礼,则是下令让土司主动上交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