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南明水师挺进江浙沿海,北伐南京
永历七年,风云变幻之际,定西侯张名振深思熟虑后向郑成功进言献策:趁着金砺所统率的南下清军主力尽数集结于福建一带,致使浙江与江苏等地的清兵军力空虚、防守薄弱之机,由他率领原本隶属于鲁监国的舟师部队一路向北挺进,长驱直入长江流域,直击敌军要害之处——“捣其心腹”。如此一来,便可令清方陷入首尾难顾、进退维谷的艰难困局之中。
郑成功闻听此计,深以为然,并慷慨地提供了部分船只、充足的粮食以及精良的装备。就在这一年的金秋时节,张名振、张煌言等人毅然率领着残存的鲁监国水师扬帆起航,浩浩荡荡地向着江浙地区进发。
永历八年,张名振洞察到清军已然将大量军力集结于福建一带。他深知此消彼长之下,江、浙等地的防务必然会出现空虚之处。这一发现让他心中燃起了熊熊斗志,遂当机立断,向郑成功请求出师援助。
得到郑成功的支援之后,张名振亲自统率着百余艘威风凛凛的战舰,浩浩荡荡地向北挺进。他们一路乘风破浪,气势如虹,目标直指江南这片富饶之地。这支北伐之师沿着蜿蜒曲折的长江水道奋勇前行,锐不可当。
终于,他们抵达了金山寺附近。此处距离南京城已是近在咫尺,犹如一把利剑悬在了清廷的头顶之上,令其惶恐不安。尽管张名振的军队勇猛无畏,但由于后续支援和物资接济未能及时跟上,无奈之下,他只能下令班师回朝。然而,即便如此,此次北伐之行仍然给清廷带来了沉重无比的压力。
其四、海澄大捷
时光回转永历七年四月,清平南将军金砺察觉到局势的变化,迅速调集了大批水陆官兵,摩拳擦掌,蓄势待发,准备对海澄县和中左所(即如今的厦门)发起猛烈的攻击。
金砺,祖籍乃是安徽太湖人士,因各种机缘巧合而客居于辽东的奉天一带。想当年,他可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武进士出身,可谓是武艺高强、智勇双全之人。然而,在后金天命七年(公元 1622 年)之时,或许是时势所迫,又或是出于其他种种原因,金砺选择了向新兴崛起的后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