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波打小就爱喝小米粥,而喝了半辈子小米粥的他觉得大程楼村那几十亩地种出的小米味口最地道。“这里种出来的小米熬成汤,最少能挑出三层米油皮,要是老品种‘清杆’,能挑七层皮。”马海波说。因为口感好,附近的谷子根本不愁卖,“这里一斤谷子打出七两小米,能卖到八九块钱一斤”。
眼看谷穗一天比一天低,马海波知道谷子马上要熟了。“前天已经割了其他地块的谷子,等下完这茬雨,只要老天爷敢给一两天笑脸,我立马把这十亩地的谷子收了。”为准确掐算谷子收获时间,马海波恨不得分分钟都关注收听广播和电视上的天气预报。七夕前后是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老天爷可怜这对苦命的夫妻,一年也只能相聚一次,就会这些日子里下雨可怜他们。七八月份,这几天遍及鲁西南大部的降雨是躲不过去了,只能盼着老天爷尽快赏脸,早早晴开天。
除了关注天气,马海波也没闲着,一边利用特意种在地里的高粱赶鸟,一边掐着谷穗周围的牛尾巴草。“牛尾巴草太多,轧出来的小米硌牙。”马海波说。因为马庙镇谷子种植面积大,平时不怕鸟来吃,但收获时期必须驱赶,“收谷子时来的是鸟群”。
“谷子的产量并不高,但价格一直不错,有些人为了多挣钱选种不少高产品种,可口感不好。”马庙乡田楼村村民田元涛也积极响应乡里的号召种了4亩谷子,他的地和马海波的地仅有一路之隔。两人都是一起听专家讲授种植技巧,奔着小米品质而来的俩人自然多了不少共同话题,一来二去成了互授经验的“米友”。
傍晚时分,微风袭来,连绵数百亩的谷地金波荡漾,燕雀翻飞;举目远眺,晚霞相映,好似天河落地。马海波使劲搓了搓手里的谷穗,籽粒蹦飞,手留余香,看来庄稼熟了,真的该收了。
这些来自渔城的农民就是来专门收谷子的,一早就来到地里,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