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派教师们大多英语基础不够扎实,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难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如《自然》这类国外顶尖期刊上。这一直是他们心中的痛处。而如今饶毅教授提及张启在《自然》的发表经历,无疑是在栾教授的伤口上撒盐,深深勾起了他积压已久的痛心与怒火。
栾教授气得脸色涨红,额头上青筋暴起,他手指着饶毅教授,声音因愤怒而颤抖:“你们这些海归,就知道拿国外的东西来显摆!在你们眼里,是不是只有在那些洋期刊发了论文才叫有本事?”
饶毅教授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言,面露懊悔之色,急忙想要解释,却被栾教授的盛怒之态打断,场面一时陷入了极度的尴尬与紧张之中。
张启微微向前一步,脸上带着谦逊却又坚定的神情,不卑不亢地开口说道:“栾教授,您的想法我完全理解,但请容我解释几句。学术本无国界,《自然》作为全球知名的科学期刊,确实为科研成果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能在其上发表论文,并非是为了炫耀所谓的‘海外光环’,而是因为其严谨的评审机制能够让更多不同地区的科研工作者检验我的研究成果,进而促进学术的进步与发展。”
他稍作停顿,目光诚挚地望向栾教授,继续说道:“您在国内科研一线默默耕耘,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知识底蕴,同样令我钦佩不已。我深知每一位科研人员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推动科学前进而努力,不应因发表平台的差异而有所偏见。我此次前来,是真心希望能在这片实验田中开展生物工程育种的研究,为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海归还是本土,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目标与使命。”
栾教授听了张启这番话,微微一怔,但仍未完全释怀。他冷冰冰的说,“你叫做张启是吧?你想要我的实验田,有项目申请报告吗?”
张启摇了摇头。
饶毅教授连忙说,“报告我们马上就补!”
栾教授翻了一个白眼,道:“小子,那你打算开展什么科研项目?”
张启道:“栾教授,我打算在基地里面从事转基因玉米的育种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