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波慷慨激昂地继续说道:“就拿好莱坞的诸多大片来说,像《终结者》系列,把人工智能描绘成了足以毁灭人类的恶魔,仿佛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导致人类的末日,这无疑是在渲染科学技术的邪恶。还有《侏罗纪公园》,基因技术复活恐龙却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影片着重刻画了科学失控后的恐怖景象,让观众潜意识里对科学创新产生恐惧。再看《异形》系列,科学家们为了追求未知的探索,却释放出了恐怖的外星生物,将科学家塑造成为了一群不顾后果、自私自利的怪物形象,似乎科学家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就是一切灾祸的源头。
在西方科幻界近几十年来的作品里,几乎找不到一部能够正面、客观地展现科学魅力与价值的影片,这种片面的创作导向,正在扭曲大众对科学的认知,也让科幻文学与影视逐渐偏离了其应有的多元与包容的轨道。”
江波的话语掷地有声,在礼堂内回荡,一些参会者纷纷点头,似乎被他的观点所触动,而另一些人则陷入沉思,思考着科幻作品中科学形象的塑造究竟该何去何从。
江波稍微停顿了一下,平复了一下激动的情绪,接着说道:“然而,并非所有的西方科幻作品都是如此。像阿西莫夫的作品,那才堪称科幻文学的至高典范,真正做到了对人类社会深刻且正面的反思。
例如他的《基地》系列,以宏大的宇宙视角,探讨了人类文明在面临危机时如何运用智慧、社会学知识以及科技手段去规划未来,引导人们思考文明发展的规律与可能遇到的挑战,而不是一味地抹黑科学。
还有《永恒的终结》,通过对时空穿越的精彩构想,深入剖析了人类在掌握强大科技力量后的责任与抉择,在展现科技神奇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性、伦理在其中的关键作用。这部作品通过对时空穿越的精彩构想,深入剖析了人类在掌握强大科技力量后的责任与抉择。在小说中,未来人类若掌握了时空技术,便相当于有了一个安全的温床。在这个温床里,人类可以轻易地修正过去的错误,规避未来的风险,看似处于完美的掌控之中。但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渐渐丧失了探索宇宙的热情与勇气。没有了对未知的渴望,文明的发展失去了内在驱动力,人类最终走向了自我消亡。
而阿西莫夫给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