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初见成效,农业生产稳步提升,商业贸易日益繁荣,但李承乾和沈如玥深知,这只是实现国家富强梦想的开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科技领域,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如玥,朕认为科技乃强国之关键,我们应当大力扶持工匠和学者,鼓励发明创造。”李承乾在书房与沈如玥商议道。
沈如玥点头赞同:“陛下所言极是,臣妾听闻民间有不少能工巧匠,若能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平台,必能有所作为。”
于是,朝廷设立了专门的科技研究机构,招募了众多有才华的工匠和学者。不久,各种新奇的发明应运而生,水车的改良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新型的纺织机让布料的生产更加高效。
然而,科技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传统势力对新的技术和发明持抵制态度,认为它们破坏了旧有的秩序。
“陛下,这些新玩意儿扰乱了市场,让许多人失去了生计。”一些保守的大臣向李承乾进谏。
李承乾不为所动:“变革必然会带来阵痛,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新的技术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财富。”
沈如玥也积极地在宫中举办科技展览,向贵族和官员们展示科技的力量和成果。
“诸位,科技的进步将为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我们应当积极拥抱而非排斥。”沈如玥的话语让许多人开始转变观念。
在科技发展的同时,文化艺术的繁荣也成为了李承乾和沈如玥关注的重点。他们举办诗歌大会、书画展览,鼓励文人墨客创作,一时间,京城文化氛围浓厚,佳作频出。
“陛下,如今文化昌盛,乃是国家之幸。”一位大儒感慨道。
但在这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文人墨客为了追求名利,抄袭他人作品,文坛风气渐浊。
李承乾得知后大怒:“朕重视文化,乃是希望能弘扬正道,岂容此等卑劣行径!”
沈如玥则提出建立严格的评审制度和版权法规,以规范文化市场。
“必须让真正有才华和品德的文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奖励。”
在解决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