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针灸还有这么多讲究!那‘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亡若存’又是啥意思?”
岐伯耐心地解释:“这句话啊,说的是针灸时要仔细感受气的虚实,决定补泻的先后顺序。比如你先扎了补气的穴,再扎泄气的穴,那可能效果就不咋地了。得根据病人的情况,灵活调整。”
黄帝点头赞同:“嗯,这针灸还真是门艺术,得用心去学。”
岐伯又说:“至于‘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说的是针灸后的感觉。补了之后,人会觉得神清气爽,好像得到了什么宝贝;泄了之后呢,又会觉得一身轻松,好像丢掉了什么重担。”
黄帝听得哈哈大笑:“这描述得太贴切了!以后谁要是针灸完说没感觉,我就拿这话怼他!”
说到这里,岐伯突然话锋一转:“不过啊,黄帝大人,针灸虽好,可不要乱扎哦!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得根据个人情况来制定针灸方案。”
黄帝一听,连连点头:“对对对,你说得对!咱们得科学针灸,不能瞎搞。”
这时,黄帝突然想起了什么:“岐伯啊,你这说了半天,都是手上的穴位,腿上、背上、头上的穴位还没说呢!来来来,继续继续!”
岐伯无奈一笑:“好吧,既然你这么好学,那我就再给你讲讲。比如腿上的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那可是养生的大穴,灸一灸,强身健体,百病不生。”
黄帝一听,眼睛又亮了:“足三里,这名字听着就养生!以后我得天天灸它!”
岐伯笑道:“足三里确实是个好穴位,但也得适量哦。还有背上的肺俞穴(位于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那是肺部的反射区,咳嗽、气喘啥的,扎扎这里,立马见效。”
黄帝一听,乐得合不拢嘴:“哈哈,这针灸真是太神奇了!以后谁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我就让他来找我,我给他扎几针,保证药到病除!”
岐伯一听,连忙摆手:“黄帝大人,你这话说得可太大了。针灸虽好,但也不能包治百病啊。还是得根据病情,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