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亮听闻,心中气愤不已,立刻站了出来,据理力争道:“右相此言差矣!南方地势复杂,道路险阻,距离京城上千里之遥。若事事都要来回请示,必然贻误战机,误了大事。况且,陛下出征前已然赋予燕王殿下临机决断之权,燕王殿下的所作所为,皆是为了大夏的江山社稷,为了巩固我朝对岭南的统治,怎能算是僭越之举?” 孔亮神色严肃,目光坚定地直视宇文化及,毫不畏惧对方的权势。
宇文化及冷笑一声,反驳道:“左相,话虽如此,但临机决断也应有个限度。划分行政区域,任命刺史,此等大事关乎国家根本,岂是他能擅自做主的?他燕王如此行事,分明是不把陛下放在眼里,妄图在岭南培植自己的势力。陛下若不加以警惕,恐日后尾大不掉,成为大夏的心腹大患!” 宇文化及言辞愈发激烈,试图煽动其他大臣的情绪。
孔亮正要再次反驳,高允文摆了摆手,开口说道:“二位丞相不必争论了。朕深知燕王的忠心,岭南刚刚平定,局势不稳,留下李左车作为越州刺史,实乃明智之举。况且,燕王此次南征,为朕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朕心中喜悦还来不及,又怎会怪罪于他?”
高允文毕竟只是个刚刚十五岁的年轻人,此时正沉浸在开疆拓土的巨大喜悦之中,对于宇文化及的参奏并未放在心上。他觉得孔亮所言极是,高羽的做法并无不妥。
宇文化及心中虽有不甘,但见皇帝已然表态,也不好再继续纠缠,只得躬身说道:“陛下圣明,臣只是担心陛下被蒙蔽,并无他意。既然陛下已有决断,臣遵旨便是。” 然而,他心中却暗暗记下了这笔账,对高羽的嫉妒与怨恨愈发加深。
二十日后,高羽带领大军班师回朝。这一天,建邺城热闹非凡。高允文率领百官早早来到城门外迎接,城楼上彩旗飘扬,百姓们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