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楚虽然没有父亲那么多的姬妾,但也不少,将她们安置妥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吕不韦出了一个主意,一个一个地安置,而且先从地位低的开始。
地位低的姬妾一般会被分配到更远的宫中,而且一个宫中会有很多人。这样既快速地疏散了姬妾,又不致于引起更多的麻烦。等到安置地位高的姬妾时,她们已经势单力孤,搅不起什么浪来。
子楚闻言大喜,即让吕不韦和冢宰一起安排搬迁事宜。由于宫中的生活设施都是现成的,搬入宫中只要带上各人的私人物品即可。
子楚每天都和诸王子为秦王守灵,内史则依据昭穆之制,在秦惠文王和秦武王的的陵墓附近,为孝文王选择墓地。
所谓昭穆之制,是指父子不同列,祖孙同列的一种排列方式。秦惠文王是秦昭襄王的父亲,秦惠文王葬于咸阳之西,所以秦昭襄王就要葬于咸阳之东的芷阳,而秦昭襄王的儿子孝文王又要葬回咸阳之西,与爷爷惠文王同列。只不过这中间掺入了一个秦武王,他本来不应该和父亲惠文王葬在一起的。可能是因为秦武王死得突然,而且秦武王时,芷阳一带还没有被秦国牢固地控制。
选好墓地后,就要建筑陵园。这就轮到秦相吕不韦出场了。由于昭襄王也不过才停灵百日就下葬了,孝文王作为他的儿子,声威功勋更无法匹敌,规格不能超出昭襄王,也只能停灵百日就下葬。这意味着吕不韦只有不到一百天的时间来建筑陵园。
修陵园不像在地面上修房子,也不像后世挖坟,从上面揭顶。它像打隧道,要先开一个洞,一层层地往里挖,还要随时提防、解决塌方、漏水等严重工程问题,施工难度极大。历代君主一般都是在即位后,立即开始建设陵墓,这样时间才充裕。
吕不韦接到为孝文王修筑陵墓的任务后,就再也没有回太子府,几乎吃住在工地上。他将刑徒分成三班,不分昼夜地往里开掘。每天,少府、奉常、宗正等各府的人都会前来指导工程进度,检测施工质量,吕不韦每次都和他们一起进入涵洞中,亲自检测。吕不韦对秦国规范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