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千年前,当葛洪祖师开山立派时,一代弟子只有七个,什么事都是师徒八人商量着解决了。
到了第二代,弟子三四十人,想要开个会把人召齐都有些难了。
三代弟子百余人,弟子与弟子之间已经不太熟识了。
然后是四五百人,一千人,三千人,一万人,三万人,十万人,大概是到了第十四五代的时候,三清山内的弟子人数才基本稳固下来,维持在十五万上下,不再大范围开山门招徒。
这时候,指望师父去找徒弟已经不大可能了,都是统招记名弟子,随后等记名弟子展露头角了,再考虑纳为真传。
像之前一个人招七八个真传徒弟的,也不会出现了,大多是招徒一两个,多的三四个,也有不愿收徒的。
人多了,光靠师徒关系自然无法运转这样大的一个宗门,光是上令下达和集中调度都很困难。
于是便有掌教分管副掌教山主分管副山主参赞长老嫡传真传记名,这样一条线,上下分明,由上对下发号施令,在传承法脉的同时也便于管理。
后来又发现,光是这样一条线还不够运营一个大宗门,因为人不可能只有修行,还有其他诸多事务,而且人一多,事也就多,于是依托各山又发展出许多事务官署。
比如专门负责处理应急事务的玉华峰千钧殿,专门负责对外往来的外事院,专门负责对外探查消息的通察司,专门负责对内矫正的纠氛司,专门负责处理各项杂事的都务院。
事务官署的运转自然也得靠人,但这样无疑就占据了这些弟子的修行时间,于是便有了点卯、轮值、调休、发俸这样的福利。
而除了以上三者,山里还有后勤部门,诸如负责饮食加工的都厨院,统筹讲座敦促修行管理藏书的都教院,灵稻灵果种植采收的霓山神农院,负责各山资源协调供给的调度院,对外采卖的采卖院。
堪称琳琅满目。
不过后勤部门的管理相对宽松些,这些部门的主管基本是道途断绝和寿元无多的老人,在里面干活的弟子都是兼职,赚些钱财点数而已,上下级颇为含糊。
针对前三者,三清山山规明文规定,师徒为大,掌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