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宰相一向以政事成败以定去留。太初二十四年(736),平卢讨击使罗霸天伐契丹叛敌,轻敌冒进,遭致大败。张正风坚持斩杀罗霸天,赤霄帝不听。张正风并非真的预测到了罗霸天之叛,而是他主导的东北政策乃是固守,罗霸天违背了这一原则。赤霄帝则想要追求武功,“冒进”要比“畏战”好,所以希望留下一员悍将,再图进取。恐怕这时,赤霄帝就觉得张正风已经不适合在相位了。
赤霄帝一朝,均田制趋于崩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和府兵制也走向破坏。前者影响的是赤霄王朝的财政,后者影响的是王朝的军事力量。所以,赤霄帝越来越需要兴利开边的“事务官”,要开辟财源,要会算天下田土的账,要在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情况下改革税制,要招募精兵,要能够供养一支庞大的军队,要改革律法……
苏佞臣就是这样“一个精明的行政官员和制度专家”。他从东宫开启政治生涯,后在国子监任职,又走到御史台,然后进入尚书省,还当过中书令,六部里除了工部其他部门都干过。恐怕没有人能够比他更了解赤霄王朝的行政机制。
他在任期间,推动了一系列制度改革,有时像一台机器,有条不紊;有时像一位艺术大师,写意潇洒。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他的风格:去繁就简,顺应形势。
既然均田制已经破坏,那么就重新颁布均田令,量入为出,征收赋税。既然有人广占田土,有人家无寸田,就按照财产与人丁情况征收地税与户税。
既然京城缺粮,那就让关中百姓不用上交布匹绢麻,全都折换成粮食。既然江南输粮麻烦,那就让江南百姓只用上交布匹,朝廷再用这些布匹就近购买百姓手中的余粮。
既然折冲府已经征不到兵,那么就直接召募的长住边境的兵防健儿,这样山东(崤山以东)各州郡不必受征兵之苦,边地也能扩充军队。
……
相比较道德文章,苏佞臣更相信制度和律法的力量。
苏佞臣“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官员的升迁必须要“循资格”,就算是横空出世的天才,也得老老实实遵循法度。在那些惊才绝艳,不甘寂寞的文人眼里,这不正是“嫉贤妒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