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去办这事呢?
所以,这必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
就如同将领要带兵打仗,必须先鼓舞士气一样。
要不然,军无战心,就会一触即溃。
从朝廷的士大夫,勋贵武将,到地方乡绅,他们构成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
没有他们的支持,皇帝纵使是一意孤行,也难以成事。
故而,朱允熥才会采取“大造声势却不动如山”的策略。
决定先让改革的“箭矢”在空中多飞一会儿,静待时机成熟。
待到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逐渐形成滚滚大势。
到那时,诸多事宜,自会如瓜熟蒂落般水到渠成!
也正因深知此中利害,杨士奇在见到御史呈递给他的那封信后,才不动声色地收了起来,只道容后再议。
其目的便是要暂且将此事压下。
毕竟,当下朝廷既不能惩处那写信的书生,从而扑灭这好不容易燃起的“火苗”,亦不能公然表态支持该书生的主张。
以拖待变,实乃当下唯一可行之策。
至于书生信中那些夸大其词的言论,若说是诽谤,倒也不为过。
然而,相较于推行税制改革这等至关重要的国策而言,些许过激的言辞,又算得了什么呢?
书生们总归是要为自己的观点找寻支撑的。
待日后有了时机,再稍加敲打一番便是了。
只是,这番心思却绝不能宣之于口。
否则,便等同于承认自己对诋毁圣上之言毫不在意。
那便是对陛下的不忠。
况且,就连陛下目前也无法为其辩解。
只因时机尚未成熟,这项国策还无法即刻推行,陛下自然不会公开表态支持。
思绪飞速流转之后,杨士奇再次看向眼前那咄咄逼人的御史,心中既恼怒又有些懊悔。
自己身为朝廷的政务大臣兼左都御史,怎能与一名普通御史在此意气用事,做那口舌之争!
即便赢了这场辩论,对自己又有何益处呢?
反而会让这与自己为敌的御史,落下一个不畏强权,敢于公然顶撞政务大臣和左都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