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随行差役中,也不乏官员们心心念念的“师爷”。
只不过,朱允熥将这一称呼改为更为雅致的“秘书”。
官员肩负的事务繁重如山,有些琐碎却不可或缺的工作,唯有倚靠秘书分担。
若无此助力,官员们恐怕难以腾出手来专心处理政务。
朱允熥对此深有体察,也颇为认同。
随行差役选定之后,便随同官员一同赴任。
然而,若官员日后调往他处,这些差役并不会随行迁徙,而是留在原地,继续履行职责。
待新官再度赴任此地时,便不再配备额外的随行差役。
这正是朱允熥推行衙役正规化迈出的第一步。
通过从外地调配差役,打破地方固有的势力均衡,新上任的官员便可借此调和各方力量,不必再忧心权力被架空的风险。
对于差役的选拔,朱允熥令吏部切实负责,同时也让都察院加强监督。
原则上要和科举选官一样的严格。
因为衙役不仅是官员的左膀右臂,更是朝廷法度在地方的延伸。
衙役选好了,官好了,地方上才能真正的安稳。
那些通过考试入选的差役,无论出身寒微还是曾为旧役,皆因这份差事而挺直了腰杆,也为日后的吏治革新埋下了伏笔。
其他新政举措,诸如修筑道路、兴建水库、加固河堤、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振兴教育等等,皆不损及任何一方的利益,自然无人站出来反对。
总体而言,新政推行之前,许多人心中惴惴不安,生怕自己的好处被削减。
然而,当新政真正落地生根后,竟出乎意料地让各方都感到心满意足。
究其根源,在于朱允熥的新政改革,与历史上任何一次变革都截然不同。
过往的变法,无论是商鞅的铁腕革新、王安石的济世新法,还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乃至雍正的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纳粮,无一例外,归根结底都是利益的重新洗牌。
不管这些改革披上多么冠冕堂皇的外衣,其本质始终未变。
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有限,若不分给百姓,便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