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来,大明的出海热潮如烈焰燎原,愈演愈烈。
前往倭国、远赴南洋,早已不再是新鲜事;往来台湾,更是如同走亲访友般寻常。
然而,那更为遥远的大洋深处,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心生向往却又望而却步。
如今,郑和的归来如同一道耀眼的曙光,刺破了这份未知的迷雾,掀起了街头巷尾的热烈议论。
人们三五成群,围聚在茶肆酒肆,眉飞色舞地揣测:这是否意味着通往那广袤新大陆的航线,已然彻底贯通?
金陵城宛如一锅沸腾的热汤,喧嚣、振奋与憧憬交织成一曲激昂的乐章,充斥在每一寸空气中,久久不散。
相较之下,蒸汽机公司新建厂房、专门打造大型蒸汽机车,以及朝廷宣布兴建全国首条铁路的计划,却未能在民间激起太多波澜。
这几年,大明的新奇事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
从水泥铺就的宽阔大道到蒸汽驱动的机械奇观,百姓早已见惯了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心态从最初的惊叹转为习以为常。
在他们眼中,铁路不过是一种特殊的道路,与水泥路并无太大差别,远不及海外探险的传奇故事那般引人入胜。
然而,朝堂之上,情况却截然不同。
文武百官被铁路兴建所需的天文数字震慑得瞠目结舌。
据估算,这笔巨资足以修建数十条水泥大道。
若非朱允熥以帝王之威强令推行,怕是满朝上下无人敢于附议。
毕竟,用如此庞大的开支来修一条路,在许多老臣看来,太过疯狂了。
他们私下议论,忧心忡忡,唯恐这雄心勃勃的计划若有闪失,将拖累国库,动摇根基。
大明首条铁路的路线,早已由朱允熥亲自圈定,规划周详:自金陵启程,途经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直抵申城。
随后南下,经嘉兴至杭州,再折向湖州,继而前往宣州,穿越太平府境内的抚湖与马鞍山,最终返回金陵。
这条线路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勾勒出一个覆盖长三角的恢宏环形圈域。
它不仅将经济最为繁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