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高丽新王迫于形势,愿意在条约上签字,可高丽的黎民百姓又作何想?”
“他们难道不会心生怨怼,暗中抵触,甚至对大明的和约嗤之以鼻?”
“若高丽民众到处反对,到那时,我大明纵有雄兵威震四方,也会疲于奔命,犹如在烈焰中四处扑救,这边方熄,那边又燃。”
朱允熥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冷峻:“长此以往,我大明的商贾又如何能在高丽立足生根,拓展贸易?”
“镇压叛乱的代价,恐怕远超从中所得的利益,得不偿失,智者不为。”
他话锋一转,道:“因此,朕常说,和约的根本,在于‘共荣’二字。”
“这并非虚言矫饰,更非敷衍之辞,而是朕的肺腑之志。”
“只要高丽真心归附,愿与大明同道而行,定能共享我大明盛世的荣光。”
“这是一条双赢之路,而非两败俱伤的歧途。”
朱允熥笑道:“和约的签订,须以平等自愿为基石。”
“朕要高丽的百姓不仅接受条约,更要由衷拥护我大明的驻军,欢迎我大明的商贾前去经营。”
“让他们发自内心仰慕我大明的文化,尊崇圣人的教化之道,如此,方能在高丽谋万世之利。”
他目光一扫,道:“此事,舆论部当肩负重任!”
“不仅要引导大明子民的民心,更要让天下万邦的黎庶,对大明生出由衷的向往。”
“切记,武力征服,不过是最下乘的手段;以文化感化,使四方沐浴圣人之光,使他们对大明永远感恩戴德,方为真正的王道!”
群臣听罢,无不心潮澎湃,齐声拜倒:“陛下圣明!”
儒家教化天下,是每一位儒生心中的至高理想。
在场的大臣,多为熟读经书的士子,朱允熥的这番话,深深打动了他们的心弦,激起一片赤诚的共鸣。
然而,在朱允熥的内心深处,这般决策的真正考量,却远不止于此。
欲让高丽长久臣服,绝不可一味高压。
过分的压迫,只会招致反弹,徒增统治的成本。
唯有恩威并施,以文化为纽带,以利益为引,方能细水长流,确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