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6)页
    一、性善论的渊源与内涵
    “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古老而深邃的命题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对人性、道德与社会秩序的认知与构建。
    其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孟子作为性善论的主要倡导者,以其敏锐的哲学思辨和对人性的洞察,提出了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的着名论断。孟子认为,人天生就具备一种内在的道德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恻隐之心,是当我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或不幸时,内心自然而然涌起的同情与怜悯之情,如见孺子将入于井,人们会本能地产生援救的冲动,并非是为了邀功请赏,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善念;羞恶之心使我们能够明辨善恶,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当行为感到羞耻和厌恶,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辞让之心体现为在利益面前懂得谦逊礼让,尊重他人的权益与需求;是非之心则赋予我们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使我们能够依据道德准则做出正确的抉择。这 “四端” 之心,犹如人性的种子,若能得到悉心培育与呵护,便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仁义礼智等高尚品德。
    从内涵上看,“人之初,性本善” 并非是说人生来就是完美无缺的道德圣人,而是强调人性中存在着一种向善的潜能和基础。这种善性并非是由外在的环境或后天的教育所强加的,而是先天就蕴含在人的本性之中,是一种自然而纯粹的道德情感与良知。它为人类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前提和依据,即相信人自身具有追求善、践行善的内在动力和可能性,从而鼓励人们通过自我修养、教育与社会实践来不断发掘和扩充这种善性,实现人格的完善与道德的升华。
    二、善性在个体成长中的体现与发展
    在个体的成长历程中,善性犹如一颗闪耀的星辰,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指引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
    在童年时期,孩子们的善性往往表现得最为纯真和自然。他们会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食物,对小动物充满关爱与同情,看到小伙伴哭泣会主动去安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实则是善性的本能流露。例如,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会在老师的引导下
第(1/6)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灵幻之途:混沌主宰崛起综影视:女配有了金手指凡人:打怪升级,我享长生!无限诸天:从获得史蒂夫面板开始抗战之关山重重DNF:我的仓库能无限复制这个出马仙有点强!全职法师之超级法神我的抗战有空间大秦:阿房之子,我为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