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猎户坐在自家茅屋门口,对着女娲氏的一群人开始忆往昔。
他久居山中,很少跟人来往。就算是打到猎物下山换粮,也只是跟换粮的人简短交流几句什么今天天气挺好的话题,聊完也就分开各自回家了。
以前的时候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但最近可能年纪大了,总喜欢找人说说话。
再加上面前的这些人,实在是让人很有继续说话的兴致。
不管他说了什么,对面的人都是一副竖着耳朵认真听的样子,生怕漏过一句没听到。
老猎户很少看到这么爱听人说话的人。
山下那些部落的人就不是这样的,他们没有兴趣听别人说话,也很少有兴趣向别人说话。
至于原因,老猎户也不知道。
其实就是因为能量太低了,所以没有交流的欲望。
此时的部落自由民们虽然有着自己的田地,且头顶也没有朝廷摊派什么苛捐杂税,只要没有欠奴隶主的粮食,种出来的东西就都归自己,但农田的产量实在是太低了。
产量低倒也不是因为时下人懒惰,而是技术和工具都不到位造成的。
河流周边的部落虽然已经正式步入农耕社会,农业对比狩猎时代种田方式进步性很大,但依然处于原始发展阶段。
主食方面以粟和黍为主,这两样作物都比较耐旱,南北方都适合种植,但它的产量其实并不高,哪怕到了后世,和动辄亩产一千多斤的普通水稻相比,精心照料的粟亩产也不过才三五百斤而已。除此之外就是一些豆子,豆子好种,但不好吃,有些品种人吃了还不容易消化,所以无法大量种植。
农业生产方面的工具还是以石制的居多,至少寒枝在梦里还没有见到任何人有用过一把铁制工具。
石制工具用来挖地,既费力气又挖不了很深,所以就注定无法深耕细作。
此时的农业虽然已经是两河部落民最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同时采集渔猎占比重也很大,所以后世发现的早期农耕部落遗址里面,经常会发现除了碳化的粟黍以外,还有大量的兽骨以及野生植物遗存。
早期农民短命的原因就是干活太多又吃不饱造成的。
这样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