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通天索”的广泛应用,大明的商业贸易愈发繁荣。】
【货物运输更加便捷高效,成本大幅降低,各地的商品流通速度加快。】
【江南的丝绸、茶叶,北方的皮毛、煤炭,都能更快速地运往全国各地。】
【税收也因此大幅增长。】
【户部尚书在奏折中欣喜地写道:“自‘通天索’推广以来,漕运税收增长六成,商税亦有显著提升,国库日渐充盈!”】
【更令人欣喜的是,围绕“通天索”的制造、维护和使用,衍生出了许多新的行当。】
【除了铁匠,还出现了专门修理“通天索”的技工、教授操作方法的师傅等,为无数百姓提供了就业机会。】
【站在焕然一新的观星台上。】
【朱由检看着工匠们用“通天索”平稳架设浑天仪。】
【晚风拂过他鬓角的白发,远处漕运码头的滑轮轰鸣声与百姓的欢笑声交织。】
【他握紧腰间玉佩,目光投向更远的天际——下一个要征服的,或许是那传说中能载人直上云霄的“飞鸢”。】
【而这场始于起重困境的技术革命,正悄然重塑着大明的工业格局,为古老帝国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也让百姓的生活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洪武位面
朱元璋盯着天幕中“通天索”的演示,布满老茧的手重重拍在龙椅扶手上:“当年咱修南京城墙,靠人拉肩扛死了多少兄弟!这东西要是早有,何至于此!”他立即传旨召集工部尚书、钦天监官员和民间匠人,在应天府设立“天工营”,亲自担任总负责人。
刘伯温被任命为监工,他每日带着罗盘测算方位,翻遍《考工记》等典籍寻找灵感:“陛下,古法‘滑车’与这‘通天索’原理相通,或许能从中找到改良之法。”徐达则从军队中挑选出力气最大的士兵组成“试力队”,专门测试滑轮组的承重极限。
在反复试验中,工匠们发现普通木材制成的滑轮极易断裂。朱元璋下令将皇宫中的青铜礼器熔化,用来铸造滑轮。当第一批青铜滑轮完成时,却因太重导致绳索磨损过快。一位来自徽州的老木匠提出在滑轮边缘镶嵌牛骨,这个建议让朱元璋大喜过望,当即赏赐老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