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详细的调查和统计,对于当前物资的缺口情况可以做出如下量化分析:首先是粮食方面,原本正常情况下需要八十万石,但实际上仅能提供三十二万石,缺口率高达百分之六十;其次是铁器,需求量为五万件,可实际供给却只有一万八千件,缺口率更是惊人地达到了百分之六十四;最后是棉布,二十万匹的需求与七万匹的实际供给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缺口率也高达百分之六十五。
耶律罨撒葛因所谓的“违约”事件,悍然扣押了敌烈部多达 600 匹宝贵的战马。这一行为犹如导火索一般,瞬间点燃了双方之间压抑已久的怒火。于是乎,一场激烈的械斗在寒冷刺骨、冰层厚实的浑河冰面上骤然爆发!
喊杀声、金属撞击声响彻云霄,鲜血染红了洁白的冰面。经过一番惨烈的厮杀,最终统计下来竟有足足 127 人伤亡,场面之血腥令人不忍直视。
遭受重创的敌烈部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无奈之下只得向距离较近且相对富庶的幽州紧急求购大批粮食以求生存。如此一来,敌烈部对幽州的军事依附程度急剧攀升,竟然高达 70之多!
此次冲突导致原本稳定的权力格局被彻底打破,各方势力开始重新洗牌。而从战略收益角度来对比分析,无论是中原还是契丹都有着各自的得失。
对于中原而言,虽然付出了 12 万石粮食的代价,但却成功地夺取了边贸的控制权。这不仅意味着丰厚的商业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大大节省了每年约 150 万贯的巨额军费开支。可谓是以小博大,收获颇丰。
反观契丹一方,耶律罨撒葛所属部落的实力由于这次冲突而大幅下降,整整减少了 40之巨!他们不得不忍痛放弃原有的西进扩张计划,转而收缩防线,舔舐伤口。
然而,这场看似只是局部冲突的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经济暗战。就在事发后的第二年,太原府的商税竟然出人意料地反向增长了 23!这无疑有力地验证了中原所采取的“以商制戎”策略的显着成效。
这场没有弥漫硝烟的战争充分证明,在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长期以来的激烈博弈当中,牢牢掌控住对方的粮道以及灵活运用物资杠杆,其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