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这两年,四小队一年有三四次能够挣大钱的机会,只要老老实实干活,哪怕和李龙关系一般,一年一家也能弄个千把块钱。
眼下其他小队的村民呢?虽然都是已经分田到户,还进行了土地承包,但以目前的农产品价格,想直接在土里发财,还是有点难。
虽然比包产到户之前好不少,能吃饱,家人都能吃上细粮,到年底也能存两个钱。
但最多也就落个百八十块,两三百块的都算多的。
能买的起拖拉机的,要么以前就积攒有家底要么就是像李建国一样,一改革就搞起了养殖,成了专业户。
为什么四小队三四十年后近万亩地几乎全都种的棉花,不就是因为种粮食不挣钱吗?
哪怕玉米亩产一吨,当时价格在现在看来也挺高,一公斤两块,就这么算下来,一亩地也就两千多块钱。
那时候土地已经改造完成,全是滴灌。两千块钱的收入,刚够种地成本。就这还是在土地是自家的,不是承包的。不然承包费根本承受不起。
所以就只能种经济作物,棉花一亩滴灌地,能收四百到五百公斤,一公斤国家的保护价在六七块钱之间,所以哪怕种棉花成本高一些,至少有得赚。
至于小麦,那就提不成了。在后世玛县的地几乎全都是滴灌后,亩产四百公斤的小麦,市价三四块钱,妥妥的赔钱。
种的多就赔的多,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虽然有良种补贴、小麦补贴,但除非种粮大户把那些补贴研究透了,否则的话,就只有赔钱。
李龙上一世到病发都没研究透那些大户是靠什么补贴赚钱的。怎么说呢,有些好的政策,根本不会宣传到普通老百姓的头上。
因此杨华还是挺清醒的,知道杨永强在市里当工人,其实就是挺好的。
只不过他其实也羡慕那几家买了拖拉机了,毕竟拖拉机这玩意儿,不光是声音听着响,看着有排面,拉东西也比马车驴车拉的多啊。而且就只喝油还不需要伺候,冬天找个东西一盖,不动了。等到开春,加满水加满油,摇着了,依然突突突的跑。
多好。
但这话不能给老婆子说,说了又得去埋怨永强。
其实杨永强这一次过年回来的时候,也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