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4/5)页
皆如此的性情和仁义关系。食色性也,喜恶利欲,人生来就有,不得学、不得事。正如荀子所说人之生也固小人。”
    他立于桌前,摆弄着随身玉佩,“人生之初,无论什么东西都要拿到手中把玩,你若不给他,他就用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这种不满。所以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求利之心,都是饥而欲食,寒而欲衣,劳而欲息,声色之好。”
    性恶论和性善论从古至今谁是谁非的争论就很激烈,孟子讲性善,称其为良知,恻隐之心;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恶,礼义则是后天所学而获得的。
    二者相比,性恶论没有性善论那么入耳,没有因人情回避,本意并非准许人随意作恶,而是强调因为性本恶所以后天要朝着对恶的克制作用来努力,对抱有治国抱负的门客、心比天高的书生、看惯世态炎凉的百姓,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卫子婴这样一选,倒逼得王樟延无路可走了。
    “子婴兄所言敬之也有些许见解,荀子在《正名》中有言:“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而孟子重“义”,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二者是在善恶上的对比,但本质上都认为行不决定一切,原就是无所谓善恶,善恶只是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前提。“
    听到他的说法,微微一笑,王樟延跳出性善恶的思路,不辨是非,不站对错,只陈述事实——后天教化的作用,以不变应万变,化解卫子婴的攻势。
    “荀子与孟子皆为儒家大师,自始至终以‘仁’思想贯穿始终,也是孟子和荀子所遵循的。凡事皆为一是一非吗?不,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二者俱是俱非也。白马是马的一种,那么白马就是马吗?白马因其形态为马,因其颜色为白,所以白马非马。”
    王樟延说完好久,大家开始议论纷纷,有人同意克己复礼,有的人认为舍生而取义,有人觉得他这是诡辩。
    大部分人更同意他的想法,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之性自然不同于犬马之性,所以无论性善性恶,都是通过后天行为教化来约束礼义廉耻,这是比性善恶更公认的,若这都是悖论,那我们人读书有何用?
    此话一出, 立刻有人附和,支援之声四起。
    天子脚下的朝堂是汪卫楚谢的四大世家舞台,并着
第(4/5)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科普氧气有毒,全网骂我有病有抽奖的我要誓死守护美好割鹿记三位大佬同时求娶,疯了吧?媳妇儿再作也得宠古藤仙缘一鬼子一功德,从民兵到抗日奇侠大灭神主林凡陈嘉仪袖手扶摇林凡陈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