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脚步带风,眼里透着一种近乎固执的执拗劲儿。
这段时间,他几乎把外经贸委和电力局跑了个底朝天,连看门的老大爷都记住了他那双总带土的皮鞋。
哪怕在别人眼里,他那点执念早就成了“鸡肋项目”的代名词。
可他没放弃——他始终记得,达坂城风场的第一台风机转动时,站在戈壁边上那个激动得两眼发亮的自己。
从前年起,他就悄悄在电力局内部推动第二风电场的建设。
别人看不懂这股劲,他也不解释。
直到去年,他终于申请下了一笔丹麦政府提供的“混合贷款”。
这笔钱来得其实颇有些戏剧性:原本是danida为达坂城风场准备的后续项目,可水利厅老谢他们无暇推进,资金便被搁置了下来。
王曦权绕了一个弯,从外经贸委那头给接了过去。
拿到钱的当晚,他直接买了飞往哥本哈根的机票。
在丹麦,他实地考察了两家公司:bonus和nordtank。
最后,他拍板选购了8台风机——4台bonus的,4台nordtank的。
有人事后不理解,问他:“才八台机组,你还搞双供货商?折腾不?”
他却笑笑说:“bonus公司帮我搞定贷款,这是人情,得还。而且他们家机组也不差。但我心里早就盘算过了——风机这东西,不可能永远靠进口。我们得自己学会造,部件能国产的,尽量国产。”
他知道光靠一个品牌,看不清全貌;两家供货商对比起来,技术路线、参数风格、兼容性,才看得清清楚楚。
最关键的是,他有更大的算盘。
在谈判桌上,他第一个问题就是能否不进口塔筒。
他盯着bonus的代表问:“你们的塔筒我不打算进口。把图纸给我,我回国自己造。”
对方摇头——塔筒可不是随便能放手的,涉及焊接标准、材料参数,还有供应链控制。
谈判,就此僵住了。
王曦权没废话,第二天直接去了nordtank那边,还是那个问题:“塔筒图纸能卖不?我自己造塔筒,行,我就买你4台机组。不行——一台都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