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明显的那一幅是《贵妇还乡》的作者张训(名字用拉丁语进行音译,后面基本默认如此)的详细介绍。
而那名被邀请的女演员也跟卡特尔剧院签订了长期的演出合同,就连她自己都没想到,自己的事业竟然会在自己上了年纪之后迎来第二春。
一夜之间,有关《贵妇还乡》的剧评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各大报纸冒了出来。
就连那些小报在嗅到风声之后也想尽办法搞到了一些小道消息刊登在报纸上。
如果说那些大报刊上刊登的更多是对作品本身的探讨,那那些错过第一场演出的小报纸们只能在其他方面另辟蹊径了。
比如《贵妇还乡》的作者张训本身的小道消息。
那些小报纸也许是真的有些本事,加上张训离开法兰西也就一年的时间,他当初还在的时候更是激进的学生分子,一时间所有关注《贵妇还乡》的人都记起了张训这个人。
就连张训当时跟伽利玛出版社女招待的相识都被这些人找到了,最后玛丽被描述成了张训的情人,最后惨遭抛弃,导致张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一大批的法兰西女青年痛骂。
也是因此,张训的这个名字又一次来到了北平正府驻法兰西的公使面前。
前一任公使陈公路早就被致仕回国了,回到国内当了一个无足轻重的顾问。
而现任公使则抱着一副混日子的态度,在下面人将张训的信息送上来看了两眼后便挥挥手示意不用再管。
而与驻法兰西公使不同的是,驻英国公使郭泰倒是对张训上了心。
“公使先生,这些是能搜集到的所有有关张训的个人信息,都在这里了。”
郭泰放下了手上的公函,有些疲惫的揉了揉额头,说道:“行,你就放那里吧。”
感觉头上的酸胀感褪去了一部分,郭泰长长的吐出一口气,冲着送资料来的自己的助理肖平问道:“对了,我请求约见英国外交官理查德·伊文斯的请求被受理了吗?”
“他什么时候可以接见我们。”
肖平脸上闪过一丝屈辱之色,他冷笑着说道:“英国外交部给的回应是理查德·伊文斯去了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