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他一抵达东陵县,便住进了小院儿。
裴思谦麾下可谓是人才济济,他们在寻觅合适房屋方面更是独具慧眼,知秦玉的喜好后,每次所找的小院子都宛如为秦玉量身定制一般,深得其欢心。
马车徐徐驶入东陵县。
按理说,裴思谦带领如此众多的人,定然会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然而,东陵县的那些领头人却犹如睁眼瞎一般,对裴思谦和秦玉视若无睹。
甚至当初他们听闻秦玉的传奇故事时,不仅没有丝毫的敬佩之情,反而对其冷嘲热讽。
“一个和阉狗走在一起的女人,又怎么可能有真本事,指不定是招摇撞骗的,也就皇上才会被他们糊弄。
但是我们东陵县的人才可不少,怎么可能会去毕恭毕敬的迎接一个女人?
再说了,女人本就不应该抛头露面,哪有人像裴思谦这样不讲规矩。
算了,他们来了以后,就算递了拜帖,我也不见。”
县令环顾四周,见众人皆具文豪之姿。
此前,竟无人察觉东陵县的怪异之象。
裴思谦至此,遣人调查东陵县情状,方知东陵书院之乱象,诡异至极。
东陵县的书院,起初数量众多,然自被几家世家大族垄断后,仅余东陵书院一枝独秀。
那东陵书院规模宏大,其中的教书先生亦不在少数,多数皆是凭借真才实学考取功名之人。
可偏偏他们所教导的学生,多数出自大族世家,即便有少许平头百姓家的孩子在此读书,为了攀附权贵,也只能与那些世家子弟同流合污。
而那些书生呢?
若考试成绩优异,自然平步青云;若成绩不佳,或本就贪图安逸,才会考虑来东陵书院教书育人。
若是他处,若有先生倾心教导,学生大多对老师尊崇有加。
然而,东临县的那些学生却截然相反,他们毫无尊师重道之心,反倒仗着家族背景,视这些老师为无能之辈。
他们觉得书院先生们是知无法踏上仕途,故而选择教书育人这条道路。
因此,东陵县的那些学生竟然如脱缰的野马,肆无忌惮地凌驾于老师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