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禀陛下,臣在追查过程中发现了若干线索。据查,公子最早现身于洪武十五年,此前无任何记载。可以确认的是,他首次出现在钟山附近,且有当时的香客作为证人。此外,公子身边常携带一枚玉佩,而此玉佩在一位道长仙逝时,作为随葬品一同下葬。臣特来请示陛下,是否需要开棺验查。”
“朕要的是结果,不是过程。”
随后,蒋瓛退出了大殿,朱元璋则陷入了沉思。
“启禀皇上,中书舍人刘三吾在外候旨,请求觐见。” 身边的太监小三子小心翼翼地禀报道。
“让他回去!朕现在不想见他!”
朱元璋怒气冲冲地将手中的奏折扔到一旁,“他这是在逼朕啊,朕的儿子刚刚去世,他就急着要朕立新储,这是要逼朕走上绝路吗?” “遵旨。”小三子连忙应声,退了出去。
御书房内,朱元璋的愤怒如同风暴一般,他一挥手,将案头的奏章全部扫落在地,发出哗啦一声巨响。
时间慢慢流逝,朱元璋的怒火渐渐平息,他重重地叹了口气,眼中的悲伤愈发浓重。他何尝不知道刘三吾的忠诚,太子的离世,自己的年岁已高,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若不早日解决,朝政将难以安定,大明的江山社稷也将面临危机。
但他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太子去世后,无论他选择哪位皇子,都可能引发藩王的不满和动乱。他考虑过立皇孙,但他的两个孙子朱允炆和朱允熥,似乎都不具备帝王的才能。
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焦虑。
朱元璋在御书房内独自沉思,他的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过去的怀念。他轻声自语,言语中透露出一位帝王的无奈和一位父亲的深情。
“标儿,你这一走,给咱留下了一个天大的难题。”朱元璋喃喃自语,声音中带着深深的无力感,“这大明的江山,朕该如何是好啊!”
他缓缓地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宫墙和远处的天际,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不过现在多了一个选择。
“孩子,爷爷多希望你能有雄才大略,若你真有帝王之资,爷爷定会不遗余力地助你登上皇位。但若你没有这样的才能,爷爷也不愿你卷入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