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听闻,脸一红淡淡的说道:“曹国公,你这是何意?本殿下收起来,是不想这等污秽之物继续流传,坏了风气,岂是你能胡乱臆测的!本殿下是读春秋的!”
朱雄英正色道,“表哥,你难道真愿意继承只是爵位然后混吃等死吗?难道,别人在背后说你只是有一个好爹,其他一无所有,只是个草包,你服气吗?”
李景隆听闻,脸上顿时浮现出不甘之色,紧紧咬着嘴唇,双手不自觉地握成拳头,手背上青筋暴起。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羞愧,有愤怒,更多的是那股被朱雄英话语激起的不甘。
“殿下,臣……臣自然不服!”李景隆声音微微颤抖,“自臣承袭爵位以来,那些风言风语便从未断过。他们都说我李景隆不过是仗着父亲的荫庇,才得以有今日的地位。可臣心中的抱负,又有谁能知晓?”
李景隆微微低下头,脸上闪过一丝落寞,“可是我已经位列国公之位基本上升无可升了。”
李景隆忽然反应过来什么,一脸震惊地看着朱雄英,“殿下,你难道想封……异姓王?皇爷可是有祖制的!”
朱雄英神色平静,目光坦然地与李景隆对视,缓缓说道:“表哥,祖制虽在,但并非一成不变。若为大明立下不世之功,难道就不能有例外?”
李景隆微微皱眉,眼神中满是疑虑,“殿下,这……这可不是小事。异姓封王,自古以来便是大忌,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朝堂动荡,还望殿下三思啊。”
朱雄英淡淡的看着李景隆,心想李景隆实际上没有历史上说的那么不堪。在诸多史料记载中,李景隆虽然后期在军事上有过重大失误,但他并非一无是处。早年,李景隆深得朱元璋喜爱与信任。
朱元璋曾评价李景隆“智虑明敏,谦恭下士,读书通典故,长于应对”。
在朱元璋眼中,李景隆举止优雅,颇具儒将风范,对典籍的熟知和应答的得体,都让朱元璋觉得他是可塑之才。正因如此,朱元璋才会委以重任,让李景隆掌管重要事务。
朱雄英深深相信自家老爷子的眼光,李景隆绝对不简单。
在明朝靖难之役的关键节点白沟河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