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周而言,此次言和,虽然备受诟病,柴昊也注定将在史书上留下千古骂名,在取得巨大优势的前提下,选择停战,放弃收复中原,仅此一点,他已经与高祖唐宗这样的雄主绝缘。
但柴昊不后悔。
他相信后人一定能以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停战言和。
从而赞誉他的英明和果决。
至少他是这样想的。
在解除王焱兵权后,柴昊就开始着手重组禁军。
经历多场大战的禁军,如今已是折损大半,填补进来的将士,多是各军的健卒。
但远没有达到战前的禁军水准。
考虑到国库空虚,柴昊陆续解散了十几万辅兵、民夫,将各地的厢军全都遣返,只保留主力军队。
重组后的禁军,仍以神龙、凤凰、白虎、朱雀、玄武诸卫为核心,其余十几卫次之。
除了各卫统制外,柴昊提拔岳羽和孟恭为左右都指挥使,负责掌管禁军事宜。
韩愚仍负责襄樊防务,赵忠掌管两淮军务。
从襄樊直至两淮,穿过大别山麓,沿途修建数百座烽火台,作为防御金人的预警手段。
尤其是两淮北边,每隔十几里,便有一座烽火台。
虽然柴昊和完颜匈达成了互市的共识,但也只开放了部分边市,同时派出大量官吏征收商税和监督,防止有人通过互市,从中走私牟利。
在九月底,见两淮局势稳定,柴昊终于动身返回武昌。
而此时,武昌城的朝堂上,大臣们早就吵翻了天。
大多数人都强烈要求柴轩返回建康,为此接连不断的上书,陈述武昌作为京师的缺点。
更有谏臣危言耸听,说是定都武昌,乃是亡国之兆。
这让柴轩很是烦恼。
他的内心也是向往建康,如果能去临安那个花花世界自然更好不过。
可是柴昊那日对他的开诚布公,也让他深感武昌在地理上更占优势。
一边是社稷大业,一边是群臣的反对。
这让柴昊左右为难。
某次,柴昊找到王焱,寻求他的看法。
王焱答应了曹修,自然不能言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