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这个于莺儿,原身在尚书府待了十几年,于氏娘家的亲戚只有于宽和今日在门口见到的那个尖酸的于家姨母,她刚多少知道点于氏娘家的事,这不,于莺儿就来尚书府了,简直是上赶着来见苏陌的。
说起来,这是于莺儿是第一次来尚书府。
她亲娘在于家地位尴尬,当年她们在梁州时,她外祖乔家为巴结知府,把他娘送到了知府身边,于知府京都中有原配,她娘乔氏就做了于知府的妾室。
于知府揣着明白当糊涂,对外称乔氏是他的如夫人,如夫人是个很文雅的称呼,似乎这么一唤,妾室的地位就真的像夫人了。
梁州官员知道乔氏是于知府的如夫人,但,于知府身边,就这么一个管理后宅的女子,且生养了一女两子,乔氏自欺欺人的以于知府的妻子,在梁州很是风光了好几年,连带着乔家在梁州,也成了大地主。
后来,于知府回京都时,并没有带她娘乔氏一起回京都,让乔氏在梁州等他的消息。
谁知没过多久,她父亲在京都就娶了继室。
乔氏在梁州刚接到于知府在京都的原配去世的消息,随即又收到一封信,那就是于知府已经续娶了妻子。
乔氏先是生气,在梁州赌气,要于知府回去接他们母子三人,这么赌气了几年,于知府不仅没有回去接他们,甚至连书信都越来越少。
乔氏无奈,在于知府回京都几年后,带着女儿和两个儿子, 来到京都。
乔氏生育有子女,且跟着于知府好歹十几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于知府便想着, 给乔氏一个平妻的身份,偏于知府的继室钱氏性子执拗,加之钱氏在于家三年,因着前面原配留下的子女处处作梗,日子过得甚是不如意,这再来一个养育三个子女的平妻,这能忍?忍不了,钱氏闹着要和离。
钱氏和离闹得动静大,于知府羞愤懊恼,把气都出在了乔氏身上:若乔氏好好的待在梁州不来京都,他就能继续享受如花美眷和岳丈家的金山银山, 做一个富足闲散的京官,何至于出这么一档子事?
在于知府看来,钱氏离开于家,哪里是和离,简直就像是休夫!于知府这都是乔氏的错,恼恨乔氏,便是钱氏要离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