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孙女在一旁观察着,轻声问:“你为什么会这样塑造这个黏土呢?”
女士停下手中的动作,思索片刻后说:“这个扭曲的形状代表着我现在混乱的内心,而我试图把它捏得更规整,就像我想要整理好自己的生活。”
李明在一旁感慨:“艺术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的状态,也为我们提供了改变的契机。”
然而,艺术疗愈并非一帆风顺。有些患者对艺术创作存在抵触情绪,认为自己没有艺术天赋,害怕创作不好。还有些患者在作品触及到内心深处的创伤时,会产生逃避心理。
“爷爷,面对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小孙女有些担忧地问道。
李明思考片刻后说:“对于抵触情绪,我们要让他们明白,艺术疗愈的重点不是作品的质量,而是表达的过程。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低门槛的创作开始,让他们逐渐建立信心。对于逃避心理,我们要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面对自己的创伤。”
于是,小孙女和李明与林老师一起,调整了艺术疗愈的方式。对于有抵触情绪的患者,先从简单的涂鸦、撕纸拼贴等活动入手,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创作的乐趣。对于有逃避心理的患者,在创作前先进行一些放松练习,如深呼吸、冥想等,帮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且在创作过程中给予更多的陪伴和鼓励。
经过调整,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积极参与到艺术疗愈中来。一位原本对艺术创作十分抵触的年轻人,在尝试了涂鸦后,逐渐打开了心扉。“我发现涂鸦可以让我把心里的烦恼都画出来,虽然画得不好看,但感觉轻松了很多。”
小孙女和李明看到这些变化,深感欣慰。他们决定将艺术疗愈的理念传播得更广,让更多人受益。
他们与社区合作,在社区活动中心开设了艺术疗愈工作坊,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艺术疗愈服务。工作坊吸引了许多经历过生活挫折的居民,如失业者、离异者等。
在一次工作坊中,一位失业的男士通过音乐创作表达了自己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期望。他用简单的乐器演奏出一段旋律,虽然并不完美,但充